• 37阅读
  • 0回复

流浪儿的“父亲”郑承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他未曾婚育,却是三百多名无家可归和有家不回的流浪儿的“父亲”;他没有工作,今年初却被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请看——
流浪儿的“父亲”郑承镇
本报记者 宋光茂
  郑承镇和他收养的流浪儿住在山东省济南市新菜市街一个大杂院里,一间20多平方米的破旧平房,摆了3张双层铁床,屋子中间一张破旧的圆饭桌。前几天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这儿时,5个孩子正围桌自学写作业。中午放学时分,两个已得到社会救助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放学回来。另外两个孩子已成人独立谋生,收工后仍回这儿居住。郑承镇对记者说:“如果把这些孩子扔在马路上,他们都可能成为社会的‘杀手’。”
  “我自己也曾是个罪人。”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郑承镇颇多感慨。他10岁丧母,14岁丧父,靠姐姐拉扯大。1983年,他在一家工厂做木工,一念之差,挪用单位的一张支票,倒买倒卖了几箱杂牌烟,赚了700元,被判4年监禁。当他成为自由人的时候,不仅丢了饭碗,还受到歧视。他一度极为沉落。但一个流浪儿的出现,使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那是1987年夏天,在济南火车站广场,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向他乞讨。郑承镇悲悯之心升起,带孩子到小吃摊上,让他一口气吃下4个烧饼。这个流浪儿跟着郑承镇生活了3个月。当孩子终于说出自己的家乡时,郑承镇买车票把孩子送到他父母身边。当因儿子失踪悲痛欲绝的家长“扑通”跪倒在郑承镇面前时,郑承镇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他从没想到自己一个有罪的人,还能对社会有用。
  从那之后,郑承镇就像着了魔一样经常在济南火车站、汽车站转悠,把离家出走的孩子领回来。夜晚等孩子们入睡后,他就给孩子的家长写信,告知孩子的下落。身边的孩子多了,靠捡破烂的收入已不能维持生活,他前后找过两次看大门的工作,都因带着孩子上班又被解雇了。
  一天中午,郑承镇从外边拎回20多个馒头,对孩子们说“吃吧”,倒头便睡。孩子们哪里知道这是早晨郑承镇卖了300毫升血,换来60元营养费给他们买了馒头。此后,他就偷偷地办了4个血证,分别在4家医院卖血。如此持续了一年多,一直卖到自己的血色素降到只有6克。
  在郑承镇陆续收养的300多个孩子中,有的被送回父母身边,也有的无家可归、一直由他抚养成人,读了中专、警校。现在,不管孩子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会给他来信。他从柜子里提出一袋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足有四五公斤重。记者打开一封,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您好,我在晏城一切都好,请爸爸不要挂念。我很想念您老人家,等放了寒假,我一定去看望您。”每到郑承镇的生日,孩子们都一拨一拨地来给他祝寿。墙上也挂满了他们送来的锦旗、牌匾。
  郑承镇今年已55岁,他对记者说,他现在有一个愿望,要培养一个既有爱心又有耐心的接班人,等他去了之后要有人把这个事业发展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