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在贵州开阳磷矿区,光开采不治理,引发山体滑坡、河道阻塞。但是上游八家乡镇企业依旧挖山不止——无序开采酿成生态悲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19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在贵州开阳磷矿区,光开采不治理,引发山体滑坡、河道阻塞。但是上游八家乡镇企业依旧挖山不止——
  无序开采酿成生态悲剧
  杨学聪
  正是多雨的季节。在贵州省开阳县,不少人正为丰沛的雨水发愁。长年无序的矿产资源开发给开阳磷矿区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河道阻塞。每逢雨季,开阳县和开磷集团的领导都会感到如坐针毡,警惕着贯穿矿区的洋水河的泛滥。
  开阳县地处黔中腹地,距省城贵阳80余公里。开阳磷矿区位于开阳县金中镇境内,属黔中乌江流域经济开发区。矿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1985年前这里只有开磷一家国有大矿,也就是现在的贵州开磷有限责任公司,它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三大磷矿石生产基地之一。80年代中期,各种采矿公司蜂拥而起,矿区内采矿秩序混乱,开采产生的废渣、废石侵占河道,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同时,非法采矿者违规开采,破坏了岩体的稳定性,导致了山体地表开裂和崩塌,矿区内的地质灾害和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
  当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到洋水河上游,首先注意到的是原本宽阔的河床已经被废弃的矿渣占据了一半以上,几个依稀可见的拦沙坝已经全部淤满。在河床中奔流而去的河水呈土黄色,说明这里水土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当地环保部门估计,10多公里长的河道里淤积的泥沙有近百万立方米。如果说这些都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那么在河道旁出现的一个个一米多高的像小山一样的废渣堆,显然是不久前的“杰作”。抬眼看去,河流两侧的很多山头上都存在着大面积的裸露,山体滑坡现象普遍存在,远处一座高山的山顶上甚至已经出现了一道长100多米,宽1米多的大裂缝,让人看了就觉得胆寒。
  经过矿业秩序整顿,洋水河上游的乡镇企业混乱状态初步改观,现存的8家乡镇企业都是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的有证企业。但是,这一地区由于多年来各种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已经造成严重破坏,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房屋开裂、水源断流等情况经常出现。另外,一些取得采矿许可证的企业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并未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开采,无环保工程设施,随意将废渣排入河道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洋水河上游采矿者将大量废渣弃于河道中,已经成为位于下游的开磷矿区职工家属和当地群众的心腹之患。1995年6月24日,开磷矿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短短4个小时就被泥石流冲毁厂房等建筑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3亿多元。去年7月7日,开磷矿区下了一场仅70毫米的雨水,竟引发洋水河上游山体滑坡并形成泥石流,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万元。今年6月18日,洪灾再次发生,所幸的是政府及时采取了灾前避让的措施,有效防止了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要解决洋水河上游的地质灾害,最棘手的是资金问题。据统计,仅河道治理的资金就需要5000多万元。开磷集团对此非常重视,承担了矿区大部分水土环境治理工作,仅从1995年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直接投入环境治理的资金达2000余万元。但由于这一地区在无序开采期间造成的地质灾害责任无法认定,很多当时的公司如今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很难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法。
  开阳磷矿区的地质灾害情况仍然在继续。洋水河上游虽然只剩下8家合法乡镇企业,但对于这一地区相对复杂的地质环境而言仍显太多。8家企业各有各的想法,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很难达到协调配合。如何对这一地区的矿产开发进行统一规划,使上游企业协同治水,减少下游的灾害损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