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天路”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0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天路”行
  陈玉玺 刘龙
  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公路,就像是一条长长的玉带悬挂在“世界屋脊”上,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天路”。
  在这条绵延2000公里的天路上,长年驻守着总后青藏兵站部的官兵。1990年7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这支英雄部队“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并为他们亲笔题词:“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日前,我们探访了这条神秘的“天路”和这支神奇的部队。
  一
  我们的起始点是青藏兵站部的大本营格尔木市。陪同的同志讲,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世纪50年代初,部队在这里架起了两顶帐篷,从此改变了它荒无人烟的历史,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规模很大的城市了。
  几十年来,官兵们在风雪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为驻地西藏、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85%以上的进藏物资、进出人员是由该部汽车部队运送的;输油管线部队承担了西藏军地100%的油料输送任务;兵站部负责管理的国防通信线路,是我国内地与西藏惟一的一条架空明线通信线路,它日夜不停地传送着祖国内地与西南边陲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在某汽车团,我们初识长年奔波在“天路”上的汽车兵们。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晒得紫红的脸膛,粗糙的皮肤,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得多的外表。1990年入伍的某团班长古建鸿,看上去像个“小老头”,实际他今年还不到30岁。他已在“天路”上安全行车15万公里,113次翻越唐古拉山,累计运送进藏物资700多吨。战士们都喊他“牦牛”,他说他“对兵的了解比对自己的老婆孩子多”。因为他每年一次探亲假,和老婆孩子还没混熟就该归队了。
  五六十年代跑一趟拉萨,少说也要二三十天,赶上大雪封山,车子坏在半路,有些战士就牺牲在路上。连长刘浩东欣慰地告诉我们,五六十年代,部队用的是缴获来的杂牌车;70年代,是“大依发”;80年代,换成了国产的东风车;后来又换了日产的五十铃;现在是崭新的北方奔驰、斯泰尔。透过汽车团装备的变迁史,我们似乎听到了我军迈向现代化的铿锵脚步。
  二
  在海拔4200多米的纳赤台兵站,我们看到,纳赤台三站(兵站、泵站、机务站)的官兵,住的都是楼房,楼道、房间的地面上还铺着漂亮的通体砖,窗户上装着双层玻璃,防风效果不错。陪同我们上线的兵站部政治部副主任李怀占向我们介绍说,从1954年上高原,官兵们的住房已换了六代。第一代是帐篷,第二代是地窝子,第三代是干打垒,第四代是土坯房,第五代是砖木结构的瓦房,现在是水、电、暖三通的楼房。
  艰难行驶6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海拔4700多米的五道梁,过去有“过了五道梁,不见爹和娘”的说法。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一个个脸色黑红,口唇干裂,指甲凹陷。走进泵站的战士宿舍,立刻温暖如春,室内暖气的温度达到了18摄氏度。暖气是利用输油管线柴油发电机组余热巧妙生成的,这是管线团总工程师姚志祥和他的同事们的发明创造。
  随着海拔的渐渐增高,呼吸越来越困难。我们一进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兵站,就赶紧吸氧。李怀占说,现在沿线都配上了制氧机,官兵们只要感到身体不适,随时可以吸氧。在机务站的园子里,记者看到了一片片绿色的草坪,它是战士们利用各种机会从远在千里之外的格尔木捎来土种植的。在战士的宿舍、会议室里,一盆盆盛开的鲜花,给这个千年不化的冰雪世界增添了盎然春意。
  车到海拔4230米的当雄,眼前出现了风光旖旎的藏北草原。兵站的官兵们正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韩日世界杯。李怀占介绍说,自1990年以来,兵站部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加上上级拨款拨物,为每个团队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地面卫星接收系统,为每个基层连队建起了俱乐部、图书室和各种文化活动场地,使高原部队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拉萨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这里海拔3800米,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60%。在拉萨机务站,我们采访了总后“优秀共产党员”张东峰,他入伍6年,在部队过了5个春节,两次放弃读研深造机会。1998年10月,他谈的第二个女朋友催他回家结婚,但当时正值“兰-西-拉”光缆开通试用期,等完成任务回到老家时已是1999年1月,他的女朋友已成了别人的新娘。
  三
  一路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变化”:路变了,车变了,房子变了,生活变了……但官兵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没变,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没有变。
  12年前,江主席在给兵站部题词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衷心地期望你们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只要我们发扬这样一种精神,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993年7月,江主席又一次指出: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扬“三个特别精神”尤为重要,应继续大力提倡和宣传。
  兵站部历届班子牢记江主席的教诲,把“三个特别精神”作为青藏线的线魂,一如既往地宣扬,始终一贯地对部队进行教育。他们先后编印出版了《青藏线艰苦创业史》、《昆仑英豪》、《高原精神代代相传》等书刊,办起了艰苦创业展览室,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西部没有雕像》、电视连续剧《天路》,把“三个特别精神”作为新兵入伍、院校学员分到高原的第一课,每年部队整训的重点课,部队官兵的必修课,使“三个特别精神”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
  1990年以来,兵站部官兵除圆满完成正常任务外,还先后参加驻地大型抢险救灾14次,出动官兵14918人次,动用车辆1725台次,抢运救灾物资9400吨,救出受灾群众5760人。
  2001年7月,兵站部党委被评为“全军先进党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