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让“书海”流动起来——上海市推进中心图书馆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0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让“书海”流动起来
——上海市推进中心图书馆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汪晓东
  孙雯雯是上海杨浦区凤城中学高二学生,家住杨浦区,是区图书馆的老读者。可是有些书区图书馆没有,就得跑到10多公里外的上海图书馆去借,还书也是如此。这一借一还乘公交车就得花几个小时,实在麻烦。
  今年2月,杨浦区图书馆成为上海中心图书馆分馆之后,她的这个难题解决了:通过杨浦区图书馆公共查询目录系统(OPAC),可以了解上海图书馆及其它10多家分馆的图书信息。在上海图书馆和其它分馆借的书,可以在就近的区图书馆还。
  孙雯雯的经历,正是上海市推进中心图书馆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市在实现图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初步形成1个总馆(上海图书馆)17家分馆的图书资源管理网络。这样数千万册图书实现了“馆际互借”。
  读者风趣地将此形容为:一张“读者证”,读遍全上海。这种“一卡通”模式在全国还是首创,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一次大胆改革。
  图书应为社会共享
  上海图书馆是一座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的公共图书馆,到今年的7月22日,建馆整整50周年。每天到图书馆看书借书的读者有8000人左右,节假日更是达到上万人。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缪国琴说:“这个数字看来不少,但与上海1600多万人口相比,还是不多的。近些年上海图书馆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上海各区县都有不少图书资源,若能实现全市图书资源共享,将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上海目前有32家区县级图书馆,200多家街道、乡镇图书馆,这是一个巨大的图书资源,但这些图书馆(室)是分散、独立的,某种程度上这是资源的浪费。
  2000年夏,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2000年12月这项工程正式启动。2001年6月12日,南汇、静安、黄浦3家区图书馆和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率先成为中心图书馆的第一批分馆。随后,又有9家区、县图书馆、4家大学图书馆和1家专业图书馆加入进来。
  为建立全市的图书网络,上图投入1144万元,带动各区、县投入2327万元。加起来不过3471万元,这些钱,建一个小图书馆还不够呢!但18家总、分馆之间通过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联为一体。读者在任何一家图书馆,都能通过电脑,查询到各图书馆的图书信息。网上还有15位咨询馆员,随时回答读者的提问。
  中心图书馆的建设,实现了资源无限,服务无限。现在各馆的读者借阅量、办证数量、图书流通量等平均增幅20%以上,有的甚至增加了100%。
  上海图书馆业务处副处长陈君辉的话颇有代表性:“本来,图书就不是某个图书馆的财产,而是社会公共资源。所以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才能发挥公共资源应有的价值。”
  读者是最大受益者
  杨浦区图书馆是1958年建造的,只在1982年增加了一幢新楼,馆内设施十分陈旧。杨浦区是上海老工业城区,也是一个大区,人口100多万,其中复旦、同济等14所高校就有10多万大学生,还有20多万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显然,这样的图书馆已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今年2月,成为中心图书馆的分馆后,在杨浦区图书馆读者就能查到18家总、分馆的数千万册藏书。
  馆长王婉卿介绍说,自从成为分馆后,杨浦区图书馆的藏书不再是原来的几十万册,而是几千万册!阅览室天天满座,办读者证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45%以上,图书流通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30%。由于图书在18个总、分馆内实现了“通还”,“外书”占了区馆5%的流通量。
  最大的变化还是人。杨浦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坦言,成为中心图书馆分馆后,大家看到了不但在硬件上,而且服务意识、管理理念等都与市图书馆有很大差距,这半年中,图书管理水平已有明显提高。过去读者一次借书限定两册,14天内必须归还;现在一次可以借4本,还期延长到28天。
  目前,尚未成为分馆的区、县公共图书馆都在为加入中心图书馆积极作准备。有一个区1998年建新图书馆时出现了资金问题,有两个楼面没有开放,准备将它们卖出去。后来听说要建中心图书馆,当即决定不卖了,还投入700万元完善了功能向读者开放。还有一个区把图书馆的部分房子租出去了,听说搞中心图书馆建设,看到了希望,又把房子收了回来。
  上海图书馆提出,在2004年之前,把全市30多家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建成中心图书馆分馆,并且将这一网络逐步向街道图书馆、居委图书室延伸,从而形成覆盖全市每个角落的图书资源管理网络。同时,不断完善图书的物流设施,由专车在总馆和分馆之间运送。这样,在一个图书馆查阅到另一图书馆的图书,读者不用奔波,有专车送书。
  可以想象,上海的图书馆实现了全市布网后,读者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借到上海各个图书馆网点的书,这样的“通借通还”,读者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高科技就这样改变着我们的传统习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