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呼唤学术大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0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文化月评

呼唤学术大师
  乔兰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5周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怀念起那些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范文澜、郑振铎、吕振羽、侯外庐、夏鼐、顾颉刚、俞平伯、贺麟、钱钟书、冯至……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代表着中国文、史、哲等领域的一座座学术高峰,他们或学贯中西、古今兼通,或厚积薄发,廓开风气,成为那个时代学术繁荣的标志。
  今年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郭沫若先生诞辰110周年。他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级人物,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均有重要建树,他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卓越贡献已经使其超越单纯的学术领域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
  科学文化的繁荣,总是以大师的出现为标志,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一代亦有一代的大师。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群星灿烂大师并起的繁荣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竞胜,孔孟、老庄、杨墨之说开一代风气之先,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脉。
  北宋时期,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乃至王安石的新学、苏氏的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高度。
  最近的一次无疑是晚清以来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下、在中西碰撞的背景下以救国为前提而激发出的思想高峰,以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胡适等为代表的大师们承前启后,以创新的学术体系与范式开启了那个时代的新风气。没有这些大师的贡献,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将变得苍白无力。
  这三个时代自然有各自的特色,但产生大师的土壤却颇有些相似之处。中国本土文化的积累,新旧世纪的交替,以及新学旧学的并进,缺一不可。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坎坷的命运,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东方文化的西渐,这一切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也应有自己的学术大师。
  更为重要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为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最生动最直接的实验田,这块实验田中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得到正确的解释,而不断涌现的矛盾与问题同样也需要有救治的良方。与自然科学反复进行不断比较的实验相比,社会科学的实验对象无疑要复杂得多,中国这块实验田是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向往的。
  经过半个世纪的学术积累,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一代学者正在孜孜不倦地开创着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历程。相比较而言,这一代学人的学术视野与学术环境几乎是前辈无法企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我们可以更大程度地占有资料,开放的社会,宽松的环境,使得我们可以自由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创新的领域。季羡林等健在的老一辈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使得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瞭望,也许缺少的只是“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
  产生大师的土壤已经具备,伟大的时代呼唤大师的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