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发展工地文化 倡导工地文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0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工地文化 倡导工地文明
  邓泽洪
  建筑工地需要创新的时代风尚
  进入新世纪,我国建筑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五”国家重点工程启动,西部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迅猛发展,既扩大了内需改善了环境,又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国建筑业完成368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3800万人,至少有17.6万个建筑工地。在繁忙的工地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建设大军,其中,75%是来自农村的民工,他们在艰苦的露天环境下作业,承担着脏、累、苦、险的工作,用勤劳的双手营造着一个个新的建设工程。
  “工地”不仅是生产建筑产品的场所,而且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锤炼农民工成为合格的建筑技术工人的大课堂;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新一代“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工地文化是一种独具建筑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德伦理。发展工地文化,就是要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用文化力营造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建设事业发展。
  扎扎实实开展工地文化建设
  近年来,河北省建设厅在省内建筑工地广泛开展了工地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谋划。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在总结推广基础上,谋划好新时期工地文化开展的新形式、新方法。明确了工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运行机制。坚持促进发展为主线,以确保优质安全生产为中心,以工地青年为骨干,典型示范,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二是抓营造。工地文化内容要起点高、思路广、形式新、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文化定位以满足劳务民工为主这一群体的需求。工地管理与技术层配兼职宣传员,负责组织、引导、运作。把工地文化建设提升到与抓管理、抓质量、抓进度并重的地位,克服工人单纯“出苦力”,业余文化生活枯燥的现象,严禁“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伪科学、邪教、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三是抓环境。坚持软件、硬件一起上。在硬件建设方面,因工地是非固定性的,文化投资应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为主。要符合文明施工的要求,要有开展各种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在软件建设方面,从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方面进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劳动”与“塑人”并行,使农民工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
  四是抓教育。举办各类型培训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原则。对上岗前培训,放在全省26个劳务基地培训县,并着重吸收农村高中毕业的20岁左右年轻人入学。对岗位培训,设在京、津、石、保等地,着重对项目经理、核算员、特殊技工等办班。每期培训都要严格按建设部要求的学时、科目,尤其在提高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操作水平上下功夫。加强政治、文化、科技、法律、安全、法规、规范、信息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几年来,全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去年,我省工程安全管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
  五是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加强工地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工地配备电视机,设置阅报栏(室)、公开栏;按照“宿舍宾馆化、食堂餐厅化、环境优美化”的标准,把职工宿舍、食堂、浴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保健室等建设得齐整、清洁。对工期长、人员多的重点工程,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之星”、“模范团支部”等竞赛活动。还通过参观展览、警示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把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工地文化“进工地、到班组、入人心”,每项活动都有档案台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