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让贫困农民看得起病——来自吉林省扶余县大林子扶贫医院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让贫困农民看得起病
  ——来自吉林省扶余县大林子扶贫医院的报告
  本报记者 李忠春
  扶贫医院的由来
  扶余县地处吉林省北部,最远的乡距县城近百公里,农村卫生事业相当落后。一些镇卫生院几年前已宣告解体,勉强维持运营的乡镇卫生院也仍停留在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这“老三件”简陋设施和初级医疗水平上。县民政局2001年初的统计报告显示:由于连续4年遭灾,扶余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农民患了危急重症,近处就医条件简陋,看不好病;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为数不少。
  这时,扶余县人民医院提出了利用已经解体的大林子镇卫生院建立扶贫医院的思路。对于建院的初衷,许国精院长的话耐人寻味:“我国的城市占有70%的卫生资源却只占有30%的人口,农村拥有70%的人口却只有30%的卫生资源。我们的医院是大众的医院,是百姓的医院,更是农民的医院。”
  扶余县人民医院利用自有资金和通过职工集资方式,筹集了300万元资金,用5个月的时间,在原大林子镇卫生院旧址建立了一所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医院。2001年11月6日,医院正式开业,大门上赫然挂着的就是扶贫医院的招牌。
  走进扶贫医院
  扶贫医院坐落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落里,三层小白楼加上院里的红花绿草,这里的环境完全出乎意料。走进医院,大理石阶梯、瓷砖地面、洁白的墙壁、精致的门窗。再看看设备,美国全身CT机、日本东芝800mA电视显像透视机、惠普B超,还有骨科牵引设备、眼科裂隙灯。面对每个来者的诧异,许国精院长不知道解释了多少遍:“农村有游医、有诊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不缺医、不少药。我们要让农民不仅能看上病、看得起病,更要看好病。”
  在大厅的墙壁上,整齐地写着“扶贫收费标准”:一、所有医疗服务项目均按国家规定标准的80%收取;二、免收挂号费、伙食费(住院病人)、随员费、救护车出车费、随行医护人员出诊费;三、革命伤残军人减半收费;四、较困难的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减免35%至40%;五、特困农村居民实行弹性收费甚至减免一切医疗费用。同时,医院还对部分单病种收费实行了最高限价,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最高不超过600元。
  医院辐射周边11个乡镇近15万农民。如何界定他们的贫困状况?医院在各乡镇的协助下,进行了统计调查,按照微困、贫困、特困三个等级制成A级、B级、C级卡,农民看病时持卡和户口簿、身份证,就会得到不同比例的减免。
  李学家住在几十里外的许家店乡,父母双亡的他在炕上已经瘫了一年半。听说建了扶贫医院,他的小哥们用小车推着他来到了医院。抬来时的李学呼吸困难,确诊为双肺结核、骨结核,需要截肢。看着这个孤儿,医院决定,不仅不收分文,医护人员还为他捐了805元钱。
  开业8个月,医院各种减免收费总计达到31万多元。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模式
  扶贫医院是根据量大面广的农民患者需要救治和医疗承受能力的实际、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濒临解体的实际建立起来的。那么,医疗扶贫靠什么来支撑?
  许国精院长说,医疗扶贫的前提是医院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扶贫医院是扶余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员由县医院统一派出,三个月轮换一次,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对医护人员按照完成的工作业务量和服务质量评价业绩,而这一业绩又是县医院工资调配、职称晋级的重要依据。设备是县医院更新的。16个业务科室和辅助科室足以满足农民就医。为解决扶贫和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医院通过三个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即规定派出医护人员工资及奖金回总院分配,减少一块成本;实行药品和一次性卫生材料全部由总院实行集团采购,降低一块成本;最重要的是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周边农民到扶贫医院进行密集型医疗消费。
  正因为此,扶贫医院8个月接治病人22198人次,医疗收入92万元。在扶余县中部的三井子镇,一座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的大楼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县医院创办的第二所扶贫医院将在今年10月落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