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戍边卫士 友谊之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1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睦邻边关行

  戍边卫士 友谊之师
本报记者组
  盛夏,登上红其拉甫山口时,天上竟飘着小雪。
  下车走几步,便尝到高原反应的滋味:胸闷、气短、头晕、腿软。
  红其拉甫山口海拔5100米,素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此处的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48%,紫外线强度却是平原的7倍,全年无霜期不到60天,因而被视为“生命禁区”。
  然而,就在这片“生命禁区”里,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皑皑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
  在这里,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和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忠诚地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和边境线,维护着中巴国际公路的通畅和安全。他们对于中巴友好有直接的感受,为促进中巴友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前哨班烧着暖气的营房里,夏宗峰排长讲起与巴基斯坦边防警察的友好交往。
  中巴哨所相距不过3公里,双方人员经常互访,相互间共同的话题很多。巴基斯坦的樱桃和芒果有名,他们来的时候就带上一些;新疆的瓜好吃,我们就用瓜来招待他们,走的时候再给他们捎上一些蔬菜。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他们专程赶来向我们表示支持,还斥责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
  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位于海拔4300米处,是新疆境内海拔最高的一个边防派出所。到该所采访时,听说教导员郑国栋出去“赶牦牛”了,记者有点不明白。不久,晒得满脸通红的郑国栋赶回来,才揭开了谜底。
  原来,有牧民报告,巴基斯坦的牦牛跑到中国境内来了。郑国栋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经过调查,事情还有些复杂。巴方说跑过来8头牦牛,而中方牧民看到的巴方牦牛有四五十头,其中3头是3年前跑到巴方去的中国牦牛,牦牛的主人在牦牛耳朵上作过记号,丢失时还报过案。还有一名牧民问,他几个月前收养一头巴方牦牛,现在牦牛带上了犊,该咋办?郑国栋和牧民们先把那些没有争议的几十头牦牛送回巴方境内,又把有争议的情况向负责与巴方举行会谈会晤的部门作了汇报,以便双方日后商讨解决。
  郑国栋说,巴方牦牛越境这种事经常发生,因为中方境内的草长得好一些,而且边境上没有铁丝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尽快把牦牛送回去,从未引起过争端。巴方对我们的做法很满意,还通过有关渠道表示感谢。一头牦牛值3000元人民币,对巴方牧民来说不是小数字。如果牦牛丢了找不回,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边民之间的感情。虽然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处理不好却会影响中国的形象,损害中巴友好。
  记者在结束此次边关行采访,向红其拉甫边检站政委于月江道别时,谈到了在巴境内亲眼目睹巴军民奋力打捞中国集装箱的事迹。于月江在对巴方军民表示钦佩之余,还给记者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今年1月的一个深夜,两辆巴基斯坦货车在距边检站15公里处,不慎翻下5米深的路基,2名司机生死不明,大量货物翻在路上,堵住后面的4辆货车。得知消息后,边检站立即集合30多名官兵,15分钟就赶到事故现场。一部分官兵冲下路基,撬开变形的车门,将身受重伤、呻吟着的两名司机抱出来,包扎抢救后送往医院。两名司机因为没钱而不愿治疗,官兵们就为他们付了医疗费,还留下两人在医院陪护,直到他们脱离生命危险。与此同时,其余官兵迅速搬开公路上的货物,还给被困的4名司机送去皮大衣。巴基斯坦车队离境时,一名司机感激地说:“是中国边防警察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于月江说:中巴之间相互帮助、救援的事太多了,我们收集起来编成了一本书,叫《国际大营救》。中巴友好的故事真是多得说不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