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用创新起搏生命——记武警总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王立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2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用创新起搏生命
  ——记武警总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王立祥
  贾临波 刘晓梅 史照栋
  一个人心脏骤停就意味着正与死神拥抱。如能通过科学有效的救治使骤停的心脏重新起搏,这无疑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
  武警总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王立祥,就是这样一位善于重新起搏生命、为患者铸造“万幸”的人。多年来,他在心肺复苏这一特殊战场上,锐意创新,攻克了一道道当代危重病医学领域的难题,使一个个濒临绝境的生命起死回生,先后获得多项重大科技医疗成果奖,取得国家专利6项,发表论文60多篇,两次荣立三等功。
  采用徒手胸外按压与呼吸机送气同时进行的心肺复苏抢救方法,多年来在临床上已成定式,人们对按压时呼吸机频繁出现的高压报警声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对于从不放过一个临床疑点的王立祥来说,这小小的红色报警灯在他眼前怎么也挥之不去。特别是看着一些心脏骤停患者在那神秘的报警声中“不明不白”地逝去,王立祥更是心焦如焚,一次又一次地失眠。
  人命关天,责任如山。为了刨“病根”,每天一下班,他便一头扎进实验室,资料查了一摞又一摞,模型做了一个又一个,两个月下来,眼睛熬成了“兔子眼”,身体成了“瘦伢猴”。通过上千次模拟实验,他发现了“病根”,并很快提出了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法,使那极不协调的报警声消失了。
  科学无禁区,实践出真知。经反复揣摩实验后,实践再次给了他一个惊喜:长时间胸外按压会使心脏变形渐失弹性,心脏泵血也随之减少。“如果能发明一种器械,变‘按’为‘提’,通过主动提拉使胸廓快速复张,心脏将随之被充盈,排血不就多了吗?”王立祥大胆设想。
  看似一“字”之变,却给王立祥以千钧压力,仅为制作一个半径6厘米的小吸盘,就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10多个橡胶厂,绘制了上百种设计图纸。为了验证效果,他又冒着肋骨被压断的危险,在自己身上反复进行了数百次提拉试验,换来胸部多处瘀血受伤,肿得透不过气来,直吓得爱人大呼:“你这个不要命的蠢家伙!”
  3年的攻关不辍,催生出一种新型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面世。国家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称之为“心肺复苏装置的重大创新”,它曾成功地使心脏骤停7次的患者奇迹般地复苏,王立祥因此获得国家首届发明金奖。
  满脑子装着“心肺复苏理论”的王立祥认准一个理:创新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视创新为魂,以创新为尺。基于此,他敢为人先提出建立个体心肺复苏医学,创立了未来心肺复苏想象研究室,并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探索。
  今年6月,王立祥带领科室人员对一位因急性肺栓塞导致心跳骤停患者,采用超出常规救治时限两倍以上的综合复苏措施,结果患者的心电图波幅渐渐地从平直呈线变为起伏呈峰,这意味着这位“万幸之人”在经历了一次生死决战后,终于又重新奏响了生命的乐章,从而打破了临床上中止心肺复苏救治通常只有20—30分钟的时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