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让考古走近大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2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让考古走近大众
李自强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使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地和“宝盆”。
  今天,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不仅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从这些考古发现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中感知和继承更为生动直观的古老文化遗产,去探索遥远的古代文明,去思考和领悟世界的现在和未来。有远见的考古学家们发出了“考古学应该开放自己”的呼声,大众传媒也以空前的热情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多位长期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改变以往考古学专业著作通常出现的学者式的严肃、深奥、刻板的面孔,选取释疑、解谜、修正和补充历史的角度,以通俗简明的叙事语言,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概括中原文明的历史框架,编写了《启封中原文明--二十世纪河南考古大发现》(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
  让考古走近大众,首先要向大众介绍和宣传具有里程碑性质和文化标志意义的考古大发现,以便使广大人民群众记住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感受到民族的精神、智慧、创造和文明。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河南境内目前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已有三万余处,其中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十六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六百多处。如此众多的考古发现,远非一本书的容量可以涵盖,对于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了解。一个世纪的积累和沉淀,学者们以足够深刻的认识,站在一个足够高远的视角,鸟瞰中原文明的全貌和进程,在头绪众多的发现中,准确评价,精挑细选了五十项最能代表河南考古辉煌成就的重大发现,其中的二十一项曾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十七项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它们是河南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转折性和标志性的成果。如1921年仰韶文化的发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揭开了中国史前考古的序幕,印证了古史记载的传说时代的存在,而且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和出土实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远古文化,使“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这次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的都城,充分展示了河南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甲骨文的发现更把中国信史提早到三千三百多年以前,并使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本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作为考古学著作所难得的通俗、平易、贴近群众、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它的语言生动流畅、雅俗共赏,每一个大小标题都是字斟句酌,力求一下子吸引读者的目光,抓住读者的心。文字是清新明快而简洁的,没有故作深奥,没有板起面孔,也没有哗众取宠,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一一解读中原文明的深刻内蕴。阅读中,感受不到专业术语的艰涩难懂和考古数据的烦琐枯燥,即使必须使用术语和数据,作者也尽可能地把它压缩在最小的范围内,以适应大众的阅读口味和兴奋点。精美的大幅图片几乎占全书二分之一的比例,以最直观的方式再现发掘情景,展示珍贵的出土文物,使历史跨越时空,凝聚成为可视、可感、可以触摸的实在,读来有如人在现场,身临其境。这是一部真正融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考古学科普读物。
  让考古走近大众,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间里,以科学和严谨著称的考古学似乎已经习惯了一种治学式的表述方式,通俗与科普性读物在圈内人中受到冷落,这一学科似乎越来越走入一个自我封闭、学问只做给极少数人看的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当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需要保持自身特有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永远需要坚持最严谨、最科学、最专业的态度和精神,这是保持学科独立性和深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考古学界需要反思的是学科本身的社会价值问题,是如何与社会取得沟通以获得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使这项事业获得更坚实的生存基础和更宽松的发展环境的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中最具活力的一门考古学,对于所应承担的推动社会发展、教育人民大众的社会职责,还远未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和优势。让考古走向大众,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更需要考古界自身的努力。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这本书的“序”中所说的:“只有心系大众,为群众着想,这样的作品才能受到群众喜爱,考古这门学科才能被广大民众所了解、所接受。”
  让考古走近大众,让书唤起大众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点燃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博大精深的中原文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应当说,这就是写书人和出书人的本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