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与汽车消费有关的投诉也逐年增加——汽车维修当心陷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3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消费视窗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与汽车消费有关的投诉也逐年增加——
汽车维修当心陷阱
本报记者 李丽辉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对汽车投诉达1417件,浙江、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较为突出。其中,汽车质量、修理安全、配件市场混乱等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钱花了毛病还在
在北京一家经贸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反映,他的车近来添了个毛病,在加满油后常常打不着火。他开着车到一家维修厂去修,维修人员说可能是火花塞有问题,要换。4个火花塞换掉了,但毛病并未根除。到另一家汽修厂,维修人员说可能是电瓶有问题,又换了电瓶,毛病还是有。最后他开到一家很正规的特约维修站,技术人员倒实话实说,说这种时有时无的“软”故障最难判断,可能是什么地方的线路接触不好。最后来了一句“凑合着用吧”,把张先生打发了。
张先生烦恼地说,这车出毛病好多次了,为这光请汽车救援就花了好几百元钱。现在车一加油他就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它会突然“犯病”。
与张先生有着类似经历的汽车车主并不是少数。据中消协介绍,一些汽车修理单位经营行为不规范,故障车送修后不但原有问题未解决,又增添了新毛病。有的汽车维修部无大修资格强行修理,致使维修后车辆在行驶途中突然着火,差点酿成车毁人亡的惨祸。
多收费乱收费也是目前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由于维修没有明确的收费细目指标,以至不同维修厂商在维修费用的收取上相差悬殊。特约维修厂收费往往是非特约厂的几倍;有的利用技术知识优势,编造理由多收费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配件市场混乱也使汽车维修厂有空子可钻。一些大型专业市场公开销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使一些汽车修理厂在利益驱使下,使用假冒配件蒙骗消费者。这些假冒劣质配件轻者可致汽车跑偏、制动不灵,重者会使刹车片脱落、开焊、断裂,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懂技术受人摆布
目前,随着个人购车急剧增多,非专业司机大量增加。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对汽车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汽车一旦出了故障,自己一点都插不上手,该怎么修、怎么换,一切只能听维修人员的“摆布”。如果遇上汽车维修“黑店”,难保不会“挨宰”花冤枉钱。
在河北一家汽车修理厂当过技工的王师傅告诉记者,过去车都是公家的,司机都是受过培训的专业司机,不仅会开车,对修车也多少在行,想蒙他们可不那么容易。现在的汽车司机跟过去不一样,只会开车并不懂车,在维修上“两眼一抹黑”,全都是维修人员说了算。再说,自己能买得起车的这些人都不是缺钱的主儿,只要把车修好了,花钱多少他们也不是很在乎。
其实,买车的也不个个都是大款,花钱并非不心疼,主要还是因为不懂技术。一些私家车主承认,每个人从事的专业工作不同,肯定不能像专业司机那样把车了解得那么透,要想在汽车维修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实不容易。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规范治理,杜绝不法行为,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规范市场需出重拳
北京市交通、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近日组成联合检查组,对丰台区一些汽车维修市场进行检查。被检查的51家汽修商户中,只有20家合格,31家不合格的汽车维修企业超范围经营、证照不齐,还有4家属于无证无照的“黑店”。执法人员根据相关法规对违法经营者进行了处罚。
专家建议,在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整顿规范的同时,还应尽快完善汽车消费方面的法规,依据《消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强制性措施加大对缺陷车的监管力度,以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惨案。此外,生产商、销售商、维修商在财力、技术、设备、资料等方面与消费者比都处在强势地位,所以在解决消费争议时,应强调汽车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的举证责任和法律后果,切实保护消费者正当利益不受侵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