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的一步——忆出使韩国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3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历史性的一步
——忆出使韩国前后
张庭延
  光阴荏苒,中韩建交已经10年。10年在国家关系中是短暂的,但中韩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每念及此,心绪难平,当年中韩建交和我出使韩国的情景不禁浮现在眼前。
  难忘的签字仪式1992年8月24日上午,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忙了起来。9时整,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并肩走到签字桌前坐下,举笔签署中韩建交公报。
  中韩建交谈判是这年年中开始的。中韩两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处于相互敌视和隔绝的状况。进入80年代,朝鲜半岛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中韩关系开始松动,双方在国际多边活动中进行交往。1986年和198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了汉城亚运会和奥运会,1990年韩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北京亚运会。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1991年中韩双方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在建交谈判中,韩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决定与台湾断交;中国则表示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最终实现自主和平统一。中韩建交,跨越了历史的鸿沟,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时期,受到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欢迎和赞赏。
  赴汉城受到欢迎
中韩建交10天后,我被任命为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并于当年9月12日赴汉城履新。
  现在,中韩之间已有几十条航线,北京和汉城之间一天班机多次往返,每年双方来往人员逾百万。但在10年前,去汉城只能绕道日本或香港。我一清早就从北京出发,中午到达香港,匆忙用过午餐后又登机赶路,到达汉城已是万家灯火。1200公里的路程竟用了一天时间。
  赴任路上,我的心情既兴奋又不安。中韩虽已建交,毕竟接触时间不长,韩国对中国也缺乏深入了解,而台湾在韩国已苦心经营了几十年,影响不可小视。我到那里会受到何种待遇?开展工作能否得到支持?想到这些,我不能不有些担心。
  但是,出乎意料,我一到汉城就受到了热情迎接。次日,李相玉外长就接受了我的国书副本,第三天,卢泰愚总统就接受了我递交的国书,速度之快据说是过去所没有过的。在随后进行的到任拜会中,很多人赞赏中韩建交,盛赞中国改革开放,还有不少人津津乐道地谈起《三国志》和《水浒传》,人物姓名和特点说得一清二楚,一下子使我感到韩国对中国之亲近。我更不能忘记,在一次大型招待会上,不相识的韩国朋友围着我,关切地了解中国的情况,询问去中国旅游的途径,使我深感中韩建交适逢其时。
  国庆招待会宾客云集
到任不满20天,就迎来新中国国庆43周年。我在汉城举行首次国庆招待会,隆重庆祝这一佳节。
  然而,要办好这次招待会,时间仓促,困难不少。首先是场所问题。我们当时租用写字楼办公,没有举办招待会的合适场所。台湾“使馆”使用多年的明洞馆舍虽已归还于我,但由于其撤馆时做了手脚,不用几个月时间彻底维修不能迁入。正犹疑间,汉城几家大饭店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承办。经过比较,选择了较近的乐天饭店。其次是发请柬时间紧迫。一般举行大型活动,需提前20天发出请柬,而当时只剩下不到10天。我们连夜赶制请柬,一刻不耽误。
  10月1日晚,我提前来到乐天饭店二楼大厅招待会现场。一上楼,只见特地铺上的红地毯两侧,已摆满几十个花篮、花架,它们是韩国各界送来的。进入招待会大厅,迎门处放着一个特制大型天安门冰雕,上面刻有庆祝中国国庆的字样。主席台上方挂着庆祝横幅,两侧竖着中韩两国国旗,空中悬有几十个中国式红色灯笼,气氛庄重而亲切,可见饭店下了功夫。看到这些,我本来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出席招待会的宾客十分踊跃,达四五百人之多。韩国外务部对各国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一般只指定一位长官作为政府代表出席,而这天竟来了四位长官,包括外务次官(为平衡起见外务长官不出席使馆活动)。尽管请柬发出较晚,各国驻韩国使节也偕夫人出席了这天的招待会。整个大厅熙熙攘攘,杯觥交错,充满喜庆气氛。
  国旗在汉城升起
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施工,明洞馆舍于1993年年初修复。2月5日,这块自清朝就属于中国的土地,终于成了中国大使馆的正式办公驻地。
  使馆迁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升旗仪式。在中韩建交后的第三天,即1992年8月27日中国大使馆开馆时,曾在临时驻处举行过一次升旗仪式。许多韩国朋友和记者获知后很早就赶来,不巧的是升旗前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但是韩国朋友毫无离去之意。升旗仪式在雨中进行,在场的人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这次我们举行升旗仪式本来不拟对外,但还是被外界所察觉。一大早,使馆周围的高楼上就有了动静,仔细观察,原来是韩国记者,他们的镜头已经对准使馆的院子。8时左右,有韩国朋友和记者敲门,表示希望进到使馆院内观看升旗并拍照,我们当即表示欢迎。国旗在国歌声中庄严升起。韩国电视台当天中午就做了报道,第二天韩国许多报纸发了消息,有的还登了大幅照片。我再次感到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和深情。
  迁入使馆当夜,我思绪飞扬,辗转难寐。短短几个月,我在这个人地生疏的国度里感受到的是深深的亲近之情。这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对中韩关系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