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上加拿大村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3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
——上加拿大村随想
陈特安
  现代人都很想知道前人是怎样生活的。一些独具慧眼的加拿大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着手收集“开拓时代”,即1860年前后的家什、物品、服装以至当年的食品加工、报纸印刷设备、医疗器械等等,并在渥太华西南百公里处,创建了一个特殊的村庄——上加拿大村。
  这个独特的村落,成了别具一格的旅游热点。它每天吸引着大批的加拿大人和外国游客到此寻古追梦。村前宽阔的停车场经常爆满,村里村外到处是人。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130多年前的历史遗风,包含1860年前后那个时代的创意、音乐、宗教以及建筑风格。
  这个村落是19世纪中叶“开拓时代”加拿大社会的缩影。
  一到上加拿大村的售票入门处,便看见一位体态丰满的中年妇女,她身穿束腰、带有裙撑的长裙,头戴打褶布帽,热情地招呼客人。这位装束与众不同的妇女首先把游客的思绪带到了久远的年代……
  在陈旧甚至有些腐朽的木板围起的牧场里,壮实的牛马在啃吃着青草,显得悠闲自得;家庭小菜园里种着大葱、胡萝卜、土豆、玉米等蔬菜和农作物;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青草散发出清新的气味;五禽六畜的鸣啼悠扬悦耳,平添几分田园的生气……当然,马车驶过的土路上扬着尘土,没走几步路鞋上便落满“乡土”;在土路上,有时还会遭遇马粪,从马厩旁走过,粪臭扑鼻而来……这一切,仿佛把人们实实在在置身于百多年前的农庄。
  在那些用树皮木板建造的小木屋里,造访者三五成群地围着打扮成19世纪中叶的妇女或男士的接待者,听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百多年前的小村轶事或小屋主人的故事。
  这里有当时牧场主和商人的豪宅,围栏是铁艺的,外墙是砖头或石头砌成的,与周围的房屋相比,显得宽敞、高大。屋内的陈设自然也显得富丽堂皇,舒适。
  而另一些小木屋里,则是手艺人的作坊:鞋匠、裁缝、纺纱、织布,奶酪制作……
  这里还有医生、学校、印刷厂、木材场。医生在行医;老师在授课,教室的墙壁上贴着学生们的作业;印刷厂还能排版印刷出蒙特利尔地区著名的英文报纸《TheGazatte》的版面。出于职业本能,我饶有兴趣地倾听活版印刷全过程的介绍并与印刷工人聊天,还为他拍照。
  参观者还可以坐着马车在小村的街道上转一圈,仔细聆听大都市中听不见的清脆如歌的马蹄声,也可以在艄翁的铜号声中登上小木舟,在围绕着小村的小河里,观看小村或凭眺比邻宽广的圣劳伦斯河以至河对岸的美国。
  这里是一个地道的村庄,农家小院、商店、邮局、奶制品加工厂、教堂等,应有尽有。像这样的地方,在加拿大还有好几处,但就其规模和内容的充实而言,此处独占鳌头。
  加拿大人喜欢以古老方式迎接游客。日前,记者在加拿大东部3省采访时,在爱德华王子岛省的首府夏洛特顿,就看到许多身着燕尾服的绅士和身穿长裙加围裙的女士或表演街头剧或向游人讲述历史故事。
  从上加拿大村、夏洛特顿城看加拿大,令人备感加拿大人酷爱、珍惜并千方百计展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很为自己的文化传统骄傲,注重保护和开发历史资源,善于发挥历史这本教科书的作用。这既有利于发扬民族文化传统,陶冶国人的道德情操,又有利于拓展旅游业,在世人心目中优化加拿大的形象。一石而数鸟,岂不妙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