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跳出“黑洞”凭实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4
第7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跳出“黑洞”凭实力
成平
  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不由自主地被发达国家用技术牵着走的处境叫作掉进了“技术黑洞”,没有自主技术的国家永远只能走重复购买别人技术的老路。
  在目前的知识产权体系中,所谓自主技术的最主要标志是拥有专利。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我国目前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在高新技术领域,国外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占主要部分,其中计算机占70%,移动通信占90%,集成电路占90%。
  就是在国内企业申请的为数不多的专利中,绝大部分是属于“小打小闹”,真正能形成拳头产品、带来核心竞争力的实属凤毛麟角。从去年的统计看,国内申请的专利82%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有的电脑厂家宣布一款产品包含十几项专利,其实都是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专利。反观国外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中,接近88%的都是发明专利。
  大量申请发明专利与研发上大量投入分不开。跨国大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到营业收入的10%以上,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占GDP的3%—5%。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都在5%以下,去年我国研发投入仅占GDP的1%。
  高新技术本身就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跨国公司愿意把挣来的钱用于研发,是因为研发的成果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润。有专家以计算机业为例分析说,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上游公司人力和原材料消耗最少,却能获取整个产业70%以上的利润,生产主板、内存、硬盘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厂商获得20%以上的利润,而我国的联想、TCL这样以组装为主的企业,在全行业分得的利润只在6%左右。
  当然,投入和产出都有个过程,不是今天投了10亿元钱,明天就能研究出成果、形成产品,后天就能卖出20亿元钱,这里面有相当的风险,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国内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负责人急于在任期内出成绩,走单纯扩大市场的“捷径”。于是,组装、代理成了主要业务,这样的企业利润只有不到6%,研发投入何谈10%以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都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兴和华为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企业开始走的也是引进技术的道路。但经过消化、吸收之后,他们具备了自主研发最前端产品和技术的能力,产品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他们的利润都在10%以上,其研发投入也都占销售收入10%以上。
  对于主管部门来说,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从资金上加以鼓励,使企业更愿意在研发上多投入,从而形成自主的产权和专利,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令人担忧的是,有不少挂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埋头于“练摊”,却还以行业“楷模”自居。韩国通信界的教训值得中国信息产业界记取:如果没有自主核心技术,永远只能在“黑洞”中挣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