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个军人和一座陵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4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一个军人和一座陵园 
周大新
  河曲村是平山老区许多村落中的一个,今天看上去和别的村落没有什么两样,高低错落的民居,纵横交叉的村路,悠闲吃草的羊,互相追逐和刨食的鸡,田畴、沟渠、岭坡、树林,平平常常的样子。但在历史上,它可有过辉煌的时候,它是古中山国的旧址;尤其是在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它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经历了一桩轰轰烈烈的事情,见识了人民解放军官兵们的一场重大牺牲和胜利,并用自己温暖的怀抱,接纳了一批鲜血流尽的勇士。
  那是1947年的11月间。
  这个月的6日零时,我军打响了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战役中,担负西面主攻任务的是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和冀晋军区部队,平山县是该部队的集结地、出发地和后勤保障基地。其中一个指挥所和三纵七旅的前方医院及冀晋第四军分区的后方医院,就设在河曲村。
  那是一场打得十分酷烈的战役。
  整整打了六个昼夜。那场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我军发起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我们的经验还不是很多,进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战士们打得非常顽强,不断有官兵伤亡,仅设在河曲村的战地医院,就接收了大批的伤员,其中有八十余位最后伤重而亡。
  当时,踊跃支前和参战的河曲村村民们,怀着对烈士们的深情,和战地医院的同志们一起,擦去烈士们身上的血迹和战尘,含着眼泪在村东岭的岭坡上安葬了烈士们的遗体。
  花开花落,夏走秋至,和平的日子在这块土地上延续。那些烈士们静静地躺在坟墓里,看着后人们快乐的生活。伴着一年又一年的风刮雨淋,烈士们的坟头也在一点一点见低。渐渐地,大部分坟丘完全变成平地失去了标志,墓碑也已丢失。
  四周村子里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长了起来,但他们中已很少有人知道,那有着几小片荒草和几块歪斜墓碑的地方,地下躺着为共和国捐躯的烈士们。
  烈士们的容颜、名字、事迹和精神,正越来越远离活着的人们的记忆。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贾雪阳的军人,向着这块残破的墓地走来了。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天,在外当兵的贾雪阳回故乡河曲村探望乡亲。雪阳在动乱的年代曾回乡农务,当年经常在烈士墓群附近耕作,他在和村里老人们的聊天中,得知故乡1947年经历了那场战役的事,对烈士们的献身精神非常敬仰。他这次身为军人返乡,对战死沙场的阵亡者更怀了别一番的敬意,他决定到村东岭上去看看那片烈士墓园。他在村里几位好友的陪同下向墓园走去。
  当他走进那片残破的墓地时,他惊诧地停住了步子。长久无语。他的心开始作痛,不能让烈士们的遗骨就这样消失。如果任由这些遗骨消失,那么接下来在这块土地上消失的就可能是那种为国勇敢捐躯的精神。我们活着的人得为这些为了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烈士们做点什么。也就是在这一刻,修复烈士墓群的愿望在他的心里萌生了。
  可修复墓群并使其成为永久性建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去哪里找钱?他和妻子小玲商议后,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积蓄,但这远远不够。接下来,他和另一位同乡朋友朱平均一起发起了民众捐款。雪阳和平均的父辈、朋友、熟人,包括河曲村的人,听说是修复烈士墓,都热情地给予了支持,或多或少地捐了钱。河曲村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做出过贡献,不少河曲村人的子弟就战死在外乡,那些战死者的遗骨也未返回故里,所以他们对做这件事都怀了一份深情。经过许久的筹集,总算有了一笔钱。这笔来之不易为数不多的钱筹到手以后,雪阳和几位朋友一起,仔细制定了修复计划。以后的几年间,他自己利用节假日,多次由北京赶回河曲村,和热心的朋友一起,对尚存有烈士遗骨的四十三座墓进行了修复和永久性加固。跟着,他和村里老党员们一起,又对散落在农民家中的墓碑进行了回收,并将收集到的十二块墓碑坚固地镶嵌在了烈士墓前。坟墓修好后,为便于保护,他又亲自参与设计,在墓群四周加筑了围墙,增建了纪念碑。
  一座很正规的烈士陵园就这样出现了。
  这已是1998年的冬天了。距离他第一次走进这块烈士墓已是许多年过去。这年的11月12日,是石家庄解放和烈士们牺牲五十一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河曲村东岭解放石家庄烈士陵园”正式举行了揭碑仪式。
  雪阳是一个办事极其认真的人,陵园的建立并没有使他停止对这件事的关注,他要把这件事办得更加圆满。从1999年起,他又利用节假日回到了河曲村和朋友们一起对陵区进行了绿化,栽了树种了花;还在纪念碑的碑体上粘贴了刻有烈士事迹铭文的大理石片;还请人设计了一尊五米多高的军人举枪欢呼胜利的雕像安装在了纪念碑顶端;而且一个小型陈列馆也正在建设之中,准备陈列与烈士们相关的资料。
  在今天这个物欲高涨,大多数人都在想着怎样去多挣钱的年代,贾雪阳和老区人民花很多积蓄、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去办这样一件得不到任何金钱回报的事,的确有点让人意外。但他说,每当他看见四周村里的学生和年轻人走进这座陵园,肃穆地回首往日的战争岁月和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时,他就觉得自己做这件事很值得。他说他相信,年轻人在这座陵园里感受到的那种对烈士的敬意,对他们继承中华民族为国奉献的精神会有好处,走出陵园时,他们的心里肯定会或多或少增添一些于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东西。
  公民的勇敢献身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注意培养的东西。贾雪阳深懂,在我们这个注重投资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要搞好物质建设的投资以便收到丰厚的物质回报,同时更要注重民族精神建设方面的投资。他说他努力建起的这座不大的烈士陵园,也算是这方面的一份努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