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九河之光——记全国劳动模范靳保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4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九河之光
——记全国劳动模范靳保芳
段同刚 柳辉强
  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出发,沿308国道向东南行驶六十公里,就来到了一个叫宁晋的地方。因有滏阳河、漳河等大大小小九条河流在此汇聚,宁晋又有“九河下梢”之称,赞其物华天宝并不为过。
  可是有谁会想到,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一百多年之后的1992年,在这片物华天宝之地,居然还流传着“电灯不明,电扇不转,打开电视看再见”这样的民谣。
  老百姓怨声载道,宁晋的领导班子坐不住了。1992年2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一个人被县委常委会点将,调离搞得正红火的县农机公司,来到县电力局救急解困。
  他就是靳保芳,当年正好四十岁。
  三把火,点亮万家灯火
当时的宁晋县是有名的贫电大县。作为一个拥有七十万人口、被列为国家粮食、果林生产基地的农业大县,它的用电指标却和附近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差不多。全县上千家工副业、一百多万亩耕地和二十万亩果林常年因电力匮乏而影响发展。电力滞后,已成为制约宁晋经济发展的瓶颈。
  靳保芳生长在农村,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他知道农民盼电的急迫心情。有个老大娘对他说:这缺电的日子真难受,看不了电视,浇不了地。看不了电视也就罢了,可遇上大旱之年,不浇地就吃不上饭。老人说得很形象:这电就跟抽疯似的,一会儿来一会儿没,抽上来的水就跟小孩尿尿那么一点点。那时候农民为了浇地,得睡在地头上,因为不知道这电啥时候能来。那些年,一个变电站管七个乡的供电,电力不够,所以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只能轮着看:先让这三个乡看一会儿,再让另外四个乡看一会儿。
  靳保芳心急如焚。新官上任,他烧起了第一把火:投巨资购买电力指标,整顿电网,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当他把投资七八千万元用于电力事业发展的底牌亮出来时,局里局外一片震惊。
  七八千万元对于当时一年的利税才五十七万元的宁晋电力局来说,可真是个天文数字。职工们担心,甚至连局领导班子成员也有顾虑:如果是旱年,农民浇地、浇果树,用电量比较大,可是如果遇到雨水充足的年份,电卖不出去的话,光利息就是一个背不动的包袱。
  靳保芳说,唯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干大事业总要冒一些风险。首先要购买用电指标。他想门路,托人情,三天一省城,两天一市局,人跑瘦了,嘴磨破了,最后终于筹措到一千二百万元,购得九千六百千瓦电力指标,相当于该局前八年购买指标总和的三倍!
  如今,宁晋的用电量由1991年的不足八千千瓦时增加到2001年的四亿多千瓦时,经济效益由五十七万元增加到四千多万元。一个远近闻名的贫电县一跃成为邢台市的用电大县,这时候,人们不能不佩服靳保芳当年的魄力。
  第二把火是机构改革。来到电力局,他很快发现这里官多兵少的情况:一个科室十几个人,科长就有五六个。他不动声色地考察了半年,突然宣布领导班子赴河北雄县电力局参观学习。路上,他与党委成员一一交换意见,统一思想。然后移师白沟镇,在旅馆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顺利通过了局中层干部调整名单。之后,连夜返回宁晋。第二天一上班,靳保芳立即召开职工大会,宣布调整结果:十九人被免职,二十七人得到调整,调整面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是宁晋电业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手术。人们交口称赞他的这一招真叫绝,使“关系”、“人情”失去了用武之地。
  第三把火,他烧向了“人情电”、“权力电”。用电掏钱,天经地义。可是靳保芳上任后了解到,有二百四十三家用户欠供电局电费累计达一百六十二万元,拖欠最长的有十二年之久。拖欠电费,已成为局里的一个沉重包袱。一个仅居住着十六户人家的供电局家属院,别看住户不多,用电量却大得惊人。因为用电不掏钱,家家取暖用电,做饭用电,有的人家里的鸡窝兔舍里都安上了电灯。有一年冬天曾烧坏两台变压器。这些人还心安理得,说:管电的就该“近水楼台先得月”。
  整顿,先从局内开始。他上任后,给十六户电力职工安上电表,按月收费。一个月就节约用电二万多千瓦时。随后,他与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联系,设立了巡回法庭,聘请了两名长年法律顾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依法追回了一百三十多万元欠款,啃掉了这块令许多人头痛的硬骨头。
  靳保芳的改革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些人暗中对他报复。一天晚上,不知哪个丧心病狂的家伙给他家里投放土炸弹,把厚厚的大铁门炸了一个大窟窿,所幸没有伤到人。第二天,县领导闻讯后赶去他家慰问,却没碰上靳保芳。原来他一大早照常到电力局上班去了。这才叫无私者无畏!
  高科技,形成经济亮点
电力局的改革,差不多调整下来三分之一的富余人员,这些人怎么办,推向社会?靳保芳认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事干。他说:“一个县级电力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决不能只局限在电力范围内打转转,而必须面向市场,到商海里捞大鱼。”本着这一思路,宁晋县电力局依托电业发展多种经营,至今,已组建了电力发展总公司、电力宾馆、晶隆半导体厂等九家企业,形成两个轮子一齐转,主业副业齐发展的良好格局。不但消化了电力局的富余人员,还解决了一部分其它单位下岗人员的再就业。
  为了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靳保芳选择了高科技。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功能研究所开发研制的“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是当今国际绿色能源工程——硅太阳能电站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已有两项成果获国家专利,一项获国家发明奖。该研究所副所长任丙彦正好是宁晋人。这一消息传到宁晋县电力局,靳保芳立即兴冲冲地赶到河北工业大学所在地天津,恳求任教授把这一科研成果引到宁晋开花结果。任教授一听,连连摆手说不行!但是靳保芳不气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他对同事们说:“我这是三请诸葛亮呀。”最后任教授被靳保芳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带人到宁晋县电力局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一、宁晋县电力局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二、电力局为所属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投资环境。三、生产单晶硅所需的巨大电能有保证。
  1996年3月,投资三百万元兴建的晶隆半导体厂正式建成投产。河北工业大学的“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半导体缺陷的控制和利用”及其专利技术在宁晋县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不仅填补了该县高科技产业的空白,而且成为该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靳保芳又把目光瞄向了国外。1997年9月宁晋县电力局与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太阳能级单晶硅棒。2000年2月,晶隆半导体厂和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双双通过国家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去年,在世界硅材料生产极不景气的情况下,宁晋电力局单晶硅生产基地一枝独秀,全年生产单晶二百吨,硅片一百八十万片,产量几乎是全国四十多家单晶硅厂的总和,实现产值一亿四千万元,利税一千六百万元,出口创汇一千多万美元,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级单晶硅生产基地。
  随着国际绿色能源工程——硅太阳能电源电站的发展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入实施阶段和我国西部大开发太阳能电站工程的启动,宁晋电力局的单晶硅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成为“科教兴冀”的一个新亮点。
  抓管理,从“电老虎”到“电公仆”
  “紧钳工,慢焊工,吊儿郎当是电工”是当年宁晋老百姓对电力行业的讽刺。靳保芳在农机公司时就尝过拉闸限电的苦头,对这种霸道行风深恶痛绝,来到电力局,他决心从转变行业作风,塑造良好形象抓起。
  靳保芳的管理有他的一套:赏罚分明、宽严相济,既讲原则,又讲人情。
  晶隆半导体厂的李现军是个技术能手。建厂一开始,拉晶车间一直采用吸尘器除尘。随着设备的增加,这种除尘方式噪音大、效果差、故障率高的缺点日益凸显,常常因此耽误生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李现军刻苦钻研,设计了除尘管道,使每台炉子都有了吸尘接口,多台炉子可同时进行吸尘处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因此被破格提拔为主管设备的副厂长。
  但另一方面,电力作为一个垄断行业,惯坏了很多职工,所以要转变行风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不久,城镇供电所辖区内有一个用户要安装空调,供电所派两个电工去。换完电表后,用户要求换电线接空调,电工说,接电线安装空调是空调销售厂家的事情,不归电工管。后来用户索要发票,电工说没有带,让客户到电管所去拿。接到用户举报后,靳保芳迅速派人查实后,做出处理决定:两个电工下岗半年,调离原单位,所长、副所长扣三个月奖金。老百姓闻之称赞说:宁晋电力局正行风动真格,出重拳真心实意打造“电公仆”形象。
  权力观:燃烧自己,奉献社会
靳保芳现在的职务是宁晋县政协副主席兼县电力局局长、党委书记,其间,还兼任过三年经贸局的局长、书记,负责全县的企业改制和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他得过很多荣誉: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等。可他说,多一份权力和荣誉,就多一份责任。
  他是苦孩子出身,三岁丧父,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可是当年他在农机公司干经理的时候,母亲患了癌症,因耽误治疗而去世。临终前,他跪在母亲病床前泪流不止。母亲安慰他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你尽忠了。”
  他有权了,但他没有用它为自己和家庭谋一点私利。大女儿靳军辉技校毕业后,有两年找不到工作,就在商店里摆摊。相反,当他到电力局的扶贫点东庞庄考察工作,了解到张月芬家生活困难时,立即安排她的大女儿到电力宾馆做服务员。
  靳保芳很少休节假日,经常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十年如一日。在与这位全国劳模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