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感受阳光——读丛如日水彩画《阳光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5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感受阳光
——读丛如日水彩画《阳光下》
鲁东
  多样化的社会生活为美术家提供了宽广的创造空间。从艺术家个体来说,既可以全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可以涉猎各种技艺来充实自我,一旦确定了创作题材和主题,各种艺术形式都会作为表现手段供艺术家选择。从社会整体来看,当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对艺术需求多样,艺术家就应以不同品种样式的作品应对,单一化的创作模式受到了挑战。所以,很多美术家除了发展本专业技艺,也会在其他专业方面一显身手,丛如日就是这样的画家。
  作为版画家,丛如日兼作油画、水彩画,并为他所在的城市烟台海岸路上创作过不少现代雕塑,近年来又在探索传统水墨画。这种在艺术上广为涉猎的状态,促使其创造意识得到提升,也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更为全面的艺术家。
  他创作的水彩画《阳光下》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素养的体现。作品表现的是烟台沿海渔村的常见景观——晒鱼干。从画面上的几块鱼干,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鱼的捕捞、腌制、晾晒的生产过程,进而想到渔民的劳动、鱼干的销售等等。画面上部大胆地安排了一条不稳定的斜线把画面带活,将鱼的形象塑造得像鸟的形状给观赏者一种错觉,以丰富的逆光折射出的色彩使画面更为响亮、凝重和成熟,把人们引入一种抒情境界。这件作品,一是讲求精致醇厚的艺术语言,作者长于彩色丝网版画创作,其色彩功力在这幅水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是在写实手法中糅进一些抽象表现的理念,使作品产生一种超现实的神秘感;三是着重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使作品进入精神层面,让人们同去感受阳光。
  丛如日是烟台画院副院长,他要求自己的创作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能够把握自己的艺术追求,让艺术形式与题材结合得完美;重视欣赏受众对艺术的要求。作品《阳光下》也体现了这些方面的内涵。(附图片)
  阳光下(水彩画) 丛如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