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培育真理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8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培育真理之花
江作苏
  法国作家雨果说:“道德是真理之花。”报刊、广播、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更应为精神家园育花。“法”与“德”两个内容,都是媒体的新闻报道需要培育的真理之花。
  现在有些媒体登的破案故事很多,但有的沉溺于情节,从中看不出法有尊严,德有依归。这似乎是本末倒置。媒体刊登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激浊扬清,使人们受到法制教育,并运用道德的力量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搜奇揽怪,甚至展示丑恶。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不管是严刑峻法,还是宽法缓典,其精神都离不开“威严”二字。法治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不可能有什么人情化的变通。德治的载体不是像国家这样的集合体,而是具体的人。封建时代处决人叫“天诛”,所谓“天”是抽象物,而一旦法外施恩赦免了人,则把恩德记在具体人的身上。我们的媒体应理直气壮地宣传:法保护的是人民,人民的利益大于天;共和国的人民,是相互平等的利益主体,共同的道德准则是维系稳定与和睦的规范。
  “广洒甘霖,普收善雨”,这是德治的一种基本方式。人人都把道德的“甘霖”互相施洒,社会就能够在美德“善雨”的洗涤下得到净化。人是施德的主体,也是受惠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人民拥护。这种美德的“善雨”理应体现在媒体的报道中。社会生活的领域有多宽,道德的领域就有多宽。我们不能要求国家颁布一部无所不包的道德法典,更不可能到处开设“道德法庭”,但媒体宣传的触角,无远弗届,完全可以对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对群众加以教育,广为传播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
  经验证明,德治首先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才有说服力、感染力。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影响巨大。焦裕禄同志的思想和事迹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为干部和群众所学习、所景仰,这说明真理之花、道德之花,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就必须用社会现阶段最高的道德水准来要求干部和党员。“其身正,不令而行”、“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这些古训说明了以道德规范吏治的重要作用。执政党通过道德建设巩固执政地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媒体的道德和文明宣传,一个重要方面,应体现为道德监督和道德警示。道德监督虽只是一种道义上的监督,但它具有更高层次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重温历史,环顾世界,所谓人心向背,说到底是“执政为民”和“高效廉洁”。因此对广大干部的道德要求,不能离开这两个重点。“政者正也”,执政的“正”,其内涵包括“为政有德”,其表现载体就是作风,作风建设就是执政道德建设的“抓手”。媒体宣传只有对这些道德建设的重点方面紧抓不舍、常抓不懈,才能顺民心、达民意,促使德治之风大行神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