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从“衙门”到“大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8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有感而发

从“衙门”到“大厅”
士心
  设立“政务大厅”,实施集中办公,全国已不止一家。但地处内陆的宁夏银川出此举措,仍然出人意料,使人们不禁要对这“塞上名城”刮目相看,同时也感受到了各地政府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的力度和深度。
  以往,由于有的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搞不正之风,被人们比做旧时的“衙门”。而个别政府机关的确也像“衙门”:地点分散,院府幽深,门户错杂,使办事的人到处跑路,进去后又分不清东南西北。再加上部分工作人员办起事来“生、冷、硬、推”,令人有一种进“衙门”的感觉。
  而政务大厅就不同了,起码从形式上,壁垒森严的一间间办公室,变成了一目了然的公共场所,办事的和来办事的,处于同一个空间,无形中给人以平等的感觉。当然政务大厅的好处还有许多,一是让政府工作人员有了“服务”的观念。政务大厅,有点像银行或超市,谁是“上帝”或“主人”,定位会更加明确。二是减少了推诿的借口。政府部门不再各自为战,各个部门集中于一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谁不负责任,谁在推诿扯皮,一问便知。三是使“暗箱操作”大为减少,铲除了一些滋生腐败的土壤。
  政务大厅使政府部门的业务透明了,服务变好了,效率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个别人的“衙门”作风。因此从“衙门”到“大厅”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它也映射出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即人民政府不是官僚衙门,公职人员也不是“衙门”里的老爷,人民群众才是被服务的真正主体。
  当然,政务大厅的建立并非万应灵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还要及时跟上,就像银川市那样,需要制订出“首问负责制”、严格审核审批事项、规定审批时限等具体规定,用机制保证政府工作人员树立牢固的“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步出“衙门”,进驻“大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