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游柳侯祠浮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29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游柳侯祠浮想
陈建群
  不浊不清的柳江穿城而过,地在南国的柳州,如今比起同处一省的旅游城市桂林、北海等地,名气就显得差了些许。说到柳州,人们首先与地名形象联系到一起的,必是曾在此作过四年刺史并因病逝于柳州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方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名人相融合,且难以再分,柳州可谓幸运。
  始建于宋代的柳侯祠,如今围在清末所建的柳侯公园内。祠内有柳宗元石刻像及历代题咏刻石。其中一块两米多高、号称“三绝”的“荔子碑”,尤为珍贵。当年柳宗元公暇常同部属于当地一方清塘罗池散步,死后托梦欲葬此地。好友刘禹锡请韩愈为撰墓志铭,韩愈一并写下著名的《柳州罗池庙碑》。碑中记叙了柳氏兴礼法教化、劝农桑、除陋习、整修道路、开井垦荒、尊重人本等。末了“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其辞曰:‘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此碑世遂称“荔子碑”。现碑为北京苏轼所书,加上柳宗元事迹韩愈文,所以为“三绝”。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见闻博洽,少年得志,曾官居监察御史,被“阴结天下有名之士”的王叔文集团网入彀中参与“革新”。顺宗做皇帝不到一年下台了,儿子李纯继位,是时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干人等,全被贬到江南溽湿之地。柳宗元流徙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心性善良,多愁善感;走出禁闱,看到的是遍地疮痍,百姓的困苦,他为之悲懑、悚惕、怅惘、无奈……居官不贪不墨,作为文学与生俱存的禀赋在不幸中强烈回归。永州任上其实是在居闲。他敢于正视人民的疾苦,写出千古名文《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江雪》、《牛赋》、《三戒》……无数“绚斓之极”的朴实美文,同样煊赫万代。瞬忽十年过去,被召回京。本以为可以安生了,孰料又遭贬窜柳州,北距长安正有四千里之遥。“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思乡之情殷殷可叹。政治上再无指望,宦海浮沉已经疲惫;为官一方,那就一定切切实实为人民做些好事。除了上面提及的惠民措施,他还大力提倡种植。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有“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偏成隅”,“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种竹,种木槲花、仙灵毗(脾)、白蘘荷,植海石榴、灵寿木……芍药、早梅、红蕉,映日成趣。柳州的柑与杨柳,仍在泽被今人。
漫步柳侯祠内,佇立柳氏衣冠冢前,每俯转眸,你都会感到一位襟怀博渥、喜爱大自然和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哲人的心,似在与日月一同律动。这就是历史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有灵性的。“网虫依密叶,晓禽栖回枝”,顺其自然呵护生命,哪怕它是卑微的;“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怡然自适的画面映出柳刺史的含笑……
城市和旅游点的知名度,决不是在原本的一片瘠土上“灵机”一动,凭空杜撰出种种“历史”和“传说”所能“提高”的。众多的拙劣的人造景点、钢筋混凝土大佛、俗气逼人的杂驳建筑,等等,如果还能“千秋万代”地存在下去,那么后人来看今天,该作何感想呢?
入夜,柳江上下,灯火和繁星都堆到了天上。宇宙中无数个恒星的周围,或许也演绎过同样的故事?我想,我们应把握住今天的历史文化,用真正的文明奉献,向未来传递,这才能无愧于后人,无愧于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