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随着粮改的深入推进,非保护价粮食收购的比重不断增加,人们关心——粮食收购贷款怎么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30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随着粮改的深入推进,非保护价粮食收购的比重不断增加,人们关心——
粮食收购贷款怎么放
本报记者 江夏
  去年8月,国务院召开粮食工作会议,确定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一年之间,改革在步步深入,粮食购销的市场化趋势愈益明显,作为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主渠道,农业发展银行面对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把握和执行政策的难度也更大了。
  过去,农发行贷款对象只有一个,就是国有粮食企业;农发行的职责就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保护价政策供应收购资金。而眼下,粮食市场放开的区域不断扩大,继粮食主销区的收购市场放开之后,产销平衡区及部分主产区也陆续放开收购市场;粮食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粮食风险基金的补贴办法和方式正在调整,一些省份开展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尝试;为了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国家和省级储备粮也在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何林祥说,农发行只有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正确理解和把握信贷政策,才能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对农发行来说,尽管形势千变万化,基本的依据还是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基本的原则仍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从数量和比重来说,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还是占大头。实行省长负责制以后,各省有权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保护价收购的范围、数量和价格。对各省确定的保护价粮食,农发行的职责就是“收多少粮,贷多少款”。
  从发展趋势来看,非保护价粮食的品种和数量将不断增加。国家确定一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原本是为了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但是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粮食市场主体的发育尚需时日,在目前粮食总体上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果对非保护价粮食一律拒之门外,势必直接减少农民收入,影响农村的稳定,反过来拖了结构调整的后腿。因此,对非保护价粮食的收购贷款发放,何林祥行长划出了一条政策界限:既要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多渠道的形成,又不能因为农发行执行政策上的偏差,造成农民卖粮难。
  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农民手里的非保护价粮食要收,但是价格必须随行就市,农发行则要坚持积极、审慎的原则,“以销定贷,以效定贷”,贷款条件宽严适度,用价格、信贷杠杆向农民传递信息,引导农民算经济账,面向市场调整结构。这样既促进了结构调整,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既促进粮食企业深化改革,搞活经营,又有利于防范信贷风险。
  在当前保护价和非保护价并存的复杂情况下,农发行要求各级行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粮食购销市场的分析、预测,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确保企业“购得进、销得出、不亏损”。
  随着非保护价收购范围的扩大和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的转变,农发行的信贷风险也在加大。因此,农发行在积极支持企业收购非保护价粮食的同时,必须要严加管理,防范粮食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化为农发行的信贷风险。坚持非保护价粮食与保护价粮食分开管理、分开核算,严格贷款期限管理。非保护价粮食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合同期满未收回的只能展期一次。企业收购的非保护价粮食,一般应在新粮上市前销售清库,贷款本息结清,对库存积压的要从严控制新发放贷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