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历史·经典与“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01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历史·经典与“戏说”
仲 言
先戏谑古人再开涮名著,从戏说历史到戏说经典,由于“戏说”风的流行,把历史、经典与“戏说”这种完全风马牛的事情硬是扯到了一起,加之某些不甘寂寞的看客与媒体的热心捧场,不经意间被炒成了一个文化热点。
  历史作为自然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运动的波澜壮阔、历史事件的惊心动魄、历史人物的生动传奇,对于以反映社会生活为旨归的文学艺术而言,当然是十分注目的选材对象。经典名著作为被广大读者普遍认可且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改编名著,借助名著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通常是影视和舞台创作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历史和名著极其具体的现实的客观规定性,文艺创作与历史事实和被改编名著的联姻先天地构成一对矛盾。历史要求如实记录,艺术需要想象和虚构;名著作为示范意义的经典文本,改编需要扩展和重塑。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如何解决名著改编中“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的问题,一直是有关历史题材创作和名著改编所面临的难题。
  当前,在某些以历史真实事件和人物为蓝本的文艺作品中,历史失去了应有的本真,既不是以史为鉴,也不是借古喻今;既没有历史春秋的精彩回眸,也没有岁月风云的形象再现。某些作者不顾历史的客观事实,以随心所欲式的胡编滥造来实践其“气死历史学家”的宣言。在尘封的历史角落中寻觅出的全是些争权夺利、恩怨情仇、兄弟倾轧、后宫邀宠的故事。在这里,历史经过一系列恶作剧式的戏说:风流倜傥的皇帝救民水火,侠肝义胆的勇士充斥私欲,建功立业的栋梁男盗女娼,卖国求荣的汉奸侠骨柔情,江山社稷维系在颦笑之间,民族大义演化为一己私仇,国家利益让位于争风吃醋,正义与邪恶、英雄与败类、公德与私欲、良知与无耻都被重新诠释,社会公认的历史观价值观遭受颠覆,隐藏在偶然背后的必然性不见了,历史成了一堆杂乱的毫无理性的无聊噱头。在某些改编过的经典作品中,原著成了无关紧要的皮囊,名著不可动摇的文化精髓被弃如敝屣,他们借名著为幌子,另起炉灶,从微言大义中“开掘”出一些血腥、畸变、甜腻或荒诞不经的情节,在惊世骇俗的“发展”、“丰富”和“创新”中,名著被涂改得面目全非,受到了残忍的阉割、肢解和毁灭性破坏,经典的价值和神韵荡然无存。
  在某种不健康的审美心理作祟下,在“戏说”与金钱和恶俗的卑劣合谋的过程中,历史和经典的严肃与神圣被出卖了。历史和经典成了赵公元帅麾下的提线木偶,成了“卖点”和“票房”的象征性符号,成了某些人登堂入室的敲门砖、捞取私利的招牌、沽名钓誉的诱饵。
  大众需要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也欢迎名著的改编,因为,这有助于历史和经典的传播与普及。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求对历史事件的熟稔和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要求尊重历史的基本架构和事实,但这种尊重和把握不是历史的照相式摹写,更不是历史教科书,创作中的虚构是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逻辑的想象,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有机结合,因而,才会比历史本身更精练、更丰富、更形象、更鲜活。名著改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需要对原著深入的研究、理解和体悟,要忠实于原创者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要求,符合人们对名著既有的审美期待,它是一种能动的二度创作,在遵循原著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掘名著蕴藏的闪光点,让观众在“重读”的过程中对名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受到启发和陶冶,从而达到提升大众鉴赏水平和文化品位的目的。而那些以迎合世俗为目的不负责任的“戏说”,把历史娱乐化、经典庸俗化的结果,只能构成对历史的歪曲、对经典的亵渎,只能败坏大众的审美情趣,对那些渴望知识和美育的青少年形成事实上的误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