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过去一年,国家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实行新的林业政策,森林面积也有新的增长——我国林业的新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4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过去一年,国家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实行新的林业政策,森林面积也有新的增长——
我国林业的新变化周泓洋张连友
  时至严冬,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国有林区,往年繁忙的伐木场面不见了,从伐木工变成护林人的林业职工,甚至还不太适应这有些寂寞的冬天。而长江中上游和黄河中游的许多省份,又一批农民在政府部门验收了退耕还林后,开始领取国家发给的粮食和资金补助。在刚刚过去的2001年,国家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实行新的有关林业政策,森林面积也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又有新的增长。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发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变化。
  六大工程重新布局林业生产力
  2001年,六大重点林业工程全面实施和试点。针对不同的需要,以因害设防为原则,我国近年陆续上马了大大小小17个重点林业工程。但这些工程由于建设规划、资金投入、政策措施不同,加上建设区域的交叉重叠,使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都难尽如人意。为此,国家林业局根据国家生态和经济建设的新战略,对林业重点工程进行了系统整合,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在生态建设和资源培育方面的六大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从17个工程到六大重点工程,不是一个数字的简单变化,它贯穿了一个对林业的新定位,即林业不仅是重要产业,更肩负生态建设主体的重任。六大工程中有五个生态工程、一个资源培育工程,清楚地展示了林业的新特点。
  从生态工程的布局看,不仅覆盖全国90%的县,而且突出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需要和轻重缓急,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更为突出。严密的规划和配套措施,在资金的支持下,奠定了工程快速优质建设的基础。六大重点工程的推出,正是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对林业生产力的一次重新布局,它所追求的是,通过大工程来带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改变过去相对落后封闭的林业,使林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亿万农民退耕还林
  林业的发展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要有造林的地方,还要有人把林造上。近年来,林业用地因坡耕地的增加和建设征占林地等而日益减少,农民造林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所削弱。这两个困扰林业发展多年的难题,在20个省(区、市)400个县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后,迎刃而解。
  为了让亿万农民参与到林业建设上来,同时解决因毁林开荒造成的水土流失、风沙水旱灾害,把坡耕地变成林地,国务院采取了退耕还林政策措施。
  一是向退耕还林户无偿提供粮食。每退耕一亩,长江流域每年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流域每年补助粮食100公斤;补助年限,营造经济林的为5年,营造生态林的为8年。二是国家对退耕户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每退耕一亩每年补助20元,补助年限与粮食补助年限相同。三是国家向退耕还林户提供种苗补助费,每造林一亩补助50元。四是鼓励个体承包和其他多种形式推进工程建设。五是采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对因退耕还林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给予适当补偿。
  这些政策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拥护,工程区出现了农民争相退耕还林的局面,目前已完成退耕还林1520.4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17.77万亩,国家已累计兑现粮食11.485亿公斤,现金补助1.93亿元,种苗补助17.07亿元。
  国家补偿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的生态效益是社会效益,但营造和保护森林,使其发挥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却没有必要的经济补偿。这个困扰生态林建设的问题,在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为凸现出来。
  作为经济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对林业生态工程投入几千亿资金的同时,把生态林资金补助纳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对森林生态效益予以国家补偿。按照试点工作安排,对六大工程中的公益林、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将位于大江大河源头和大型水库周围等重要生态区域的8.6亿亩林地划为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中央财政对其生态效益以管护费的形式给予补贴。
  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1个省区的658个县(单位)和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行试点,面积为2亿亩。这一制度的推行,结束了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生态价值的历史。有偿使用森林生态价值,不仅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而且表明我们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