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新时期林业五大历史性转变系列时评之三——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02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新时期林业五大历史性转变系列时评之三——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
天 山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写下了一部毁林开荒的历史。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指出,人类对林木和耕地的需求,已使全球森林减少了35%,其中30%的森林变成农业用地,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也不例外。毁林开荒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民以食为天是历代政府制定各种政策的重要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发展,毁林扩张农田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到目前为止,全国25度以上的坡耕地达9100多万亩。
  包括毁林开荒在内的种种粮食增长措施,使我们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对全人类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生态代价也是惨重的。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毁林开荒,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亿吨,其中2/3来自坡耕地。坡耕地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终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黄河是最初孕育中华民族文明的地方,如今黄河中上游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的加剧,也使近年来长江流域湖库严重淤积,水患不断。如果继续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长江、黄河就永无宁日。
  退耕还林势在必行。从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随着粮食问题从根本上的解决,我们有了更多地关注生态问题的可能性。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做出了以粮食换生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几千年的毁林开荒的做法将彻底终结。应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退耕还林工程,从长远看,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对根治长江、黄河水患具有决定意义;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深受亿万农民的欢迎。
  这项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全面启动。按照规划,10年间,全国将有2.2亿亩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这项工程完成后,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4亿亩,年均减少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2.6亿吨。它必将开创从国土生态安全出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新纪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