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九五”期间,滇池治污先后投入资金近25亿元,但并没有达到治理目标。去年,云南提出对治理思路和措施进行反思和总结,“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滇池治污探寻新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04
第7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九五”期间,滇池治污先后投入资金近25亿元,但并没有达到治理目标。去年,云南提出对治理思路和措施进行反思和总结,“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滇池治污探寻新思路
  本报记者 张帆
  已进行了13年治污的滇池,眼下正在等待国务院对《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及2030年规划》的批复。
  “九五”期间,滇池治污先后投入资金24.9亿元,但300多平方公里的滇池并没有达到治理目标。时至今日,滇池水质总体仍属劣5类。从“九五”到“十五”,人们有理由发问,滇池治理还将怎样进行,滇池水清将由什么来保证?
  由跃进到冷静
  2001年4月,云南省环保局宣布,将对指标定得过高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进行修编,对治理思路和措施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一来,在滇池治理中“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等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所屠群英教授认为,围绕滇池治污,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展的科研攻关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上工程、忙项目相比,对滇池的科研、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却显得薄弱,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没有把治污纳入系统、整体研究的范畴,偏重于单项工程的效果判断及可行性。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汪天翼介绍,滇池全流域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环境监测站,不仅监测的范围有限,监测的频率还很低,缺乏全流域的环境监测,对治理效果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基础科研的薄弱在专家中引起共鸣。云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邓德仁说,治污规划的设计者、治污工程的实施者、管理治污事务的政府官员都曾对某些基础数据的多头现象大感头疼,如何统一还是个问题。
  科研基础打得不扎实,影响了人们对污染情况的认识和估计。伴随而来的是一种乐观情绪的出现——一个“跃进”式的目标被写进了滇池《“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2000年底滇池的水质要达到草海5类、外海近3类的标准,到2010年则要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
  然而,“九五”末期的治污结果让急躁的人们冷静了下来,滇池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省环保局局长吴晓青认为,湖泊的污染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和湖泊生态规律的原则做好科研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对滇池污染的认识水平,为工程治理打好基础。
  让公众参与决策
  从1988年《滇池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之日起,滇池保护与治理一直作为政府工程列入云南省、昆明市历届政府的重要工作。
  2001年2月,云南省人大、政协“两会”上,政协委员李宏国提交了一份提案,就滇池治理向政府有关部门质询以下问题:滇池治污的业主是谁?资金使用情况是否进行过审计,审计结果能否公开?谁是技术负责的主管?人们对滇池治理的关注已不停留在结果上,对其决策过程、工程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要求有更多的了解。
  2001年5月,有关部门在媒体上刊登了向社会各界及市民征求滇池治理意见和建议的公告,这是昆明市首次将重大工程的建设项目公示于众,接受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17天的时间里,有关部门就收到来信来函106份,接待来访15起。意见和建议的内容涉及到滇池流域地方性立法与地方标准,行政管理体制、工程治理、规划计划、公众参与等;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之高,涉及问题之广泛,部分建议内容之专业,大大超乎组织者的预料。
  与此同时,滇池治理的基础——计划与规划的修编工作首次进入了人大的监督视野,有关部门向市人大代表发出征求意见表,组织人大代表巡视滇池,并就修编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汇报。此外,政府领导多次邀请民主党派、高等院校以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提意见,想办法。
  对本次《“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修编,昆明市环科所专家和树庄的评价是:虽然“由政府下任务,科研单位作规划,领导听汇报”的模式没有完全改变,但毕竟在引导群众参与、扩大民主决策方面开始了积极的尝试。
  跳出就滇池论滇池的局限
  滇池《“十五”计划与2030年规划》尚未得到批复,据记者了解,新编修的计划与原来的相比,在指导原则、目标设定、规划思路、项目实施等方面有明显变化,观念、认识上的发展为今后的治污取得进步提供了可能。
  “十五”计划与规划将可持续发展列为滇池治污的首要原则。昆明市副市长胡星解释说,这意味着城市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单纯依赖资源转向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今后,全市的产业结构、城市规模和生产力布局将根据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和控制规划来通盘考虑。滇池治污由此跳出就滇池论滇池的局限。
  新的计划与规划,明确了“污染控制、生态恢复、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科技示范”的思路。其中,令环保专家何琳晖感到欣慰的是:科技示范首次被写进计划与规划,成为核心内容之一。同时,所有涉及科研示范的项目均被列为优先项目。
  新的计划与规划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将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公众参与首次写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监管方面,昆明市新成立滇池管理局,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责任追究,市级的第一责任人是市长,省级为省长。治污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分年度、分地域落实污染排放量,实行责任到人,对工作不力,影响治理目标实现的,要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
  胡星还谈到,为了治理滇池,要建立公众与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以后将定期公布项目投资及工程进展、运行的情况与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