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京剧音配像工程总结会在京举行 李瑞环出席并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06
第1版(要闻)
专栏:

  京剧音配像工程总结会在京举行
李瑞环出席并讲话
本报北京9月5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会今天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朱光亚等出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主持。
  今天,全国政协礼堂喜气洋洋,各界人士驻足在蔚为大观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陈列台前,纷纷称赞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1994年7月开始成批录制,到2002年8月胜利完成任务,历经17个年头,先后有40多个单位、两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此外,还录制了中国评剧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京剧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叶厚荣汇报了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情况;与会的老一辈艺术家、中青年演员、理论工作者、录制工作人员以及戏迷代表、海外嘉宾踊跃发言,畅谈体会。他们一致认为,京剧音配像是贯彻党中央振兴京剧号召的具体举措,为国家、为民族、为子孙后代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实事。他们普遍感到,京剧音配像录制的剧目大都达到或近似当年的演出原貌,有些剧目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把握了流派艺术的神韵,堪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是音与像美的结合,是忠于原作的再创作。他们指出,京剧音配像体现了重在抢救的方针,配像的录音有的是艺术大师只演过一场的绝版,有的是众多艺术大师合作的千古绝唱,还集中录制了一些健在的老艺术家的代表剧目,为国家为后人保留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他们指出,京剧音配像培育了一批京剧新人,参加音配像的中青年演员,在老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一点一滴地认真学,一招一式地刻苦练,有如再受一次科班训练,艺术修养、演艺技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京剧演员断档的问题得以缓解。
  他们指出,京剧音配像是现代科技与古老艺术的完美结合,配像时对因年代久远存在缺陷的录音都作了很好的技术处理,在录像技术、灯光设置、镜头组接、光盘制作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探索如何运用录像手段更完美地展示京剧风采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他们说,京剧音配像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精彩的观赏剧目,音配像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已有一亿多海内外观众收看,是京剧艺术的一次空前普及,许多观众认为,音配像“是老戏但看了新鲜”,“是精品看了过瘾”,不少戏以前没有看过,特别是名家合作的戏总共没演过几场,更为罕见。他们说,京剧音配像为教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教材和标本,京剧界现在流行一句话,“排戏找录老师”,这个姓录的老师就是音配像的录像带;一些艺术界专家、理论工作者,已开始瞩目京剧音配像的创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京剧艺术的理论研究。
  李瑞环在认真听取发言后作了讲话(讲话摘要另发)。他对大家在京剧音配像工程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向所有为音配像作出贡献、提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录制京剧音配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京剧艺术的抢救、传留和振兴。希望有关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对这套音配像高度重视,为后世子孙精心保管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特别希望各京剧院团、戏校以音配像为范本,认真学习,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对已会的戏要对照找差距,对不会的戏要抓紧排练演出,力争多排戏、多演戏、多出人才,使京剧焕发新的生机,真正振兴起来。
  李瑞环指出,京剧音配像工作已告一段落,但不算结束,要继续下去,并推广到其他艺术剧种。要切实搞好宣传、发行工作,使更多的京剧爱好者充分享受音配像这一成果。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要做一些适当的介绍、说明,使大众更多地通过音配像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关心京剧。要把音配像的精神、经验做为一项财富,认真总结,推广开来,不断升华,成为振兴京剧事业的一项动力。
  会上,万国权向为音配像作出贡献的42个单位和360名个人颁发了感谢信。李瑞环向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赠送了京剧音配像光盘和剧本集。
  总结会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京昆室、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出席总结会的还有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京剧艺术家、各方面工作人员和海外嘉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