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艺苑情缘——萧晖荣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08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

  艺苑情缘
  ——萧晖荣其人其事
  黄苗子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艺术,世界将因枯涩而失去生机;如果没有艺术鉴赏家,那么就像鱼没有水、人没有空气一样,艺术亦将会死亡。但艺术和艺术鉴赏家总是情缘互动,相依为命。
  香港开埠以来,一向只是个商业城市,文化艺术都比较落后,曾有“文化沙漠”之称。抗日战争前后,文化人南迁,香港曾经一度繁荣。近20年来,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但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还加速了其文化艺术的兴盛。现代通讯、交通的发达则使香港在东西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
  近几年来,香港的画廊事业和艺术品拍卖经营的盛况说明了这点。
  萧晖荣先生所创办的香港艺苑,正是在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诞生的。
  萧晖荣先生本人从小就爱好艺术。局面迍邅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在国内就结识了许多画家。我们到皇后大道中的香港艺苑参观,便可以发现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其中许多作者,都是由萧先生对艺术的热爱结下交情的。
  1990年,香港艺苑曾经出版《艺林集粹》,是香港艺苑庚午年展的纪念画集。萧先生多年艺坛活动,藏画数千,新近出版的《艺林集粹》(二)除了一部分乾嘉以来的清代作品之外,现代和当代画家更是群英荟萃、佳作如林。其中包括老一辈的名家,也包括创作认真、才气纵横、具有艺术潜力的中青年作者。
  艺术家和艺术鉴赏家有时并不同时相遇。凡高死后100年,他的作品才大红特红。在现代中国,石鲁、黄秋园、陈子庄等,也是在死后十年以上才受到人们爱赏的。萧晖荣先生感慨地说: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他目睹中国画坛被摧残,一直相信黑画家会红起来,华夏艺术一定能发扬光大。那时候,他就立下心愿以此作为终身事业。他又说:“暂时无名的画家,许多是一时没有遇到伯乐。我的另一心愿,就是把千里马牵到伯乐面前。”为此,萧先生不避艰苦,坚毅地全心全意地完成自己的夙愿。如30年代活跃于上海画坛的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来港后深居简出,鲜为人知;息影苏州二三十年,不为世人所知的沈子丞先生等等,都是萧先生发现,把他们的作品介绍到港台和海外的画坛。香港艺苑的创办,是为了这些目的;《艺林集粹》的出版,也是为了这些目的。
  萧晖荣先生自己也是画家,多年和艺术界前辈知好的交游,使他更是一位内行的鉴赏家。由于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使得香港艺苑的事业如日东升,为回归后的香港文化交流事业添增光彩,这也是大家企望的。(附图片)(上图为萧晖荣中国画作品《梅花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