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天遗瑰宝 巧夺神工——写在“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进京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08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

  天遗瑰宝 巧夺神工
  ——写在“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进京之际
  王建敏
  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唐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像、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馈赠香客。宋朝,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说明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金石家钱君匋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继承发展了古代玉玺、铜印的钮饰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寿山石雕技法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皴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康熙年间,杨玉璇、周彬雕刻艺术冠绝当时。同治、光绪年间的潘王茂、林谦培二人,在继承杨璇和周彬遗法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使寿山石雕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西门”和“东门”两个流派。西门派艺人主要集中在福州西门外凰尾村一带,以刻制各种印章为主,刀法圆浑淳厚,追求传神韵味。东门派在福州东门后屿村,雕刻人员众多,内容广泛,除了制作印章外,能充分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刀法健劲,善取俏色,作品精巧玲珑,雅俗共赏。
  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雕开始复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两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其他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形成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9月10日至10月9日,由炎黄艺术中心、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翰山雅集主办,北京迪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在北京举行。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重点企业,其主要产品寿山石雕曾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评比中获得多尊金银杯,其精品被国家博物馆和海内外收藏家珍爱,并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外国首脑和贵宾。
  这次“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汇集了东门派及西门派已故大师以及现代寿山石雕实力派艺术家庄圣海、俞世英、林永源、周娟玲、王一帆、郭子伯、庄严、周龙云等人的力作,堪称寿山石雕艺术的一次精彩大展。(附图片)
左下图为庄圣海作品《天道勤助》;右下图为王一帆作品《灵心劲节》。)
  苏东坡游赤壁(寿山石雕,左为原件,右为其拓片。) 郭子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