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爱的奉献——记合肥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分院中医师苗素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1
第4版(要闻)
专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

  爱的奉献
  ——记合肥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分院中医师苗素娥
  本报记者 王启明
  她从淮北农村走来,朴实而执着;她将爱的雨露无私地播洒给病人。30年爱的微笑,30年爱的翅膀,在合肥的街巷间,在江淮的大地上,抚慰着成千上万个受伤的躯体和心灵。
这位爱的使者,就是合肥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分院的共产党员、中医师苗素娥。
  一
  苗素娥1950年出生在安徽泗县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悬壶济世的美德,从小就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脑海里。她16岁开始随父学医,父亲谆谆教导她:“凡有求医者,不论其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皆如至亲。”
  1972年,苗素娥进入合钢医院分院,成为一名中医师。她采用传统中医的针刺、灸疗、拔罐、耳压、中药“五术”综合疗法,为就诊的病人治病,更是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给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以细致入微的关爱。
  1993年9月,身世坎坷的孤寡老人孙振亚,因患筋脉炎,一瘸一拐地来到合钢医院分院治疗。苗素娥给他治疗后,叮嘱他每天都要来针灸、拔火罐,然而第三天了,孙振亚还是没来。苗素娥便依照病历上的地址找上门。只见这租用的一间小屋,家徒四壁。苗素娥见状同情心骤起,便在离医院较近的胡岗村,给孙振亚租了一间房子,并送来米、油、菜、盐等,每天业余时间不仅为孙振亚治疗,还为他料理生活。孙振亚老人激动不已,他写道:“苗医生使我这个孤寡老人能够在有生之年体验到人世间的温暖。她的这种无期无求、大慈大悲的精神,我终生感激。”
  苗素娥待病人如亲人的信息,在人群中迅速地传递着。合肥市,以至全省各地的求医者纷至沓来,每天在病房就要诊治60个左右的病人,总是忙得中午不休息,靠一碗方便面打发了事;下班时间走不了,直到把病人看完。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左右。她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同事们说:“苗医生的事迹忒平凡,但她三十年如一日,常人难以做到。”二9月3日,记者在合钢医院分院采访时,人们纷纷介绍苗素娥的“联络图”和“义务诊所”的故事。
“联络图”的故事始于1984年。几个脑溢血后遗症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治疗刚见效果时,突然停止了治疗。苗素娥了解到主要是病人家属耗不起这个时间。于是,苗素娥就开设起“家庭病床”。为了便于联络,她把病人的住址记在小本子上,从市区一直延伸到郊县肥东、肥西、长丰。路太远,就由丈夫骑摩托车接送。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合钢医院党支部书记苗俊清说:“18年来,苗素娥的‘家庭病床’收治病人3万多人次,耗费时间4万多个小时,行程达5万多公里。”
1995年9月,合肥拖拉机厂职工陶鸣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在合钢医院分院康复治疗期间,陶鸣的父亲猝发心脏病死在家中,母亲也因悲痛而病倒。陶鸣说:“当时,我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此时,苗素娥来到陶鸣身边,劝慰着说:“你尽快将父亲丧事办好,把丈夫接回家,我在你家设个‘家庭病床’。”1996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寒风呼啸,漫天飞雪。陶鸣一家以为苗医生不会来了。夜里10点多钟,一个活脱脱的“雪人”来到门前,惊呆了的陶鸣尚未开口,苗医生却自责道:“雪太大了,乘不到车,我来晚了。”给陶鸣丈夫针灸后,为看另一位病人,苗素娥那瘦削的身影又消失在茫茫雪夜中……
1994年,苗素娥萌生了搞“义务诊所”的想法。患者家属知道她的想法后,很快凑了2万多元,她自己又拿出1万多元。建房时,200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凡到这里就诊的病人,只收2元就诊费,住院等一切费用免收。近些年来,苗素娥自掏腰包,加上市政府奖励给她的1万元,逐渐将大家凑份子的钱还清了。

病人需要苗素娥,苗素娥更离不开病人。为了给病人治病,她无私地奉献着爱心,自己和家人却默默地承受着各种痛苦和磨难。
苗素娥的丈夫老丁是一家大企业的中层干部,工作很忙,经常出差,而自己又不能按时回家。她的独生女9岁那年的一天晚上,苗素娥饿着肚子,10点多钟才疲惫不堪地赶回家。当她推开门时,只见孩子和衣睡在床上,手里还拿着半块面包,眼泪挂在小脸蛋上。当她贴着孩子脸亲亲时,发现女儿正发着高烧。顿时,苗素娥一阵酸楚,泪水夺眶而出……
1992年10月的一天,老丁骑车出外办事,不幸被汽车撞伤,被送进省立医院抢救。苗素娥接到电话时,就诊的病人正多,直到诊治完最后一个病人,苗素娥才急匆匆赶到省立医院。说起这些,苗素娥说:“为了病人的康复和微笑,我做点牺牲没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不称职的妻子。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他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