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黄塘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9-12
第2版()
专栏:

黄塘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谢京 富达
广东清远县沙田乡黄塘村的农民谈起粮食“三定”,很多人都会高兴地说:“‘三定’除了定产、定购、定销外,还做到‘定心’。”农民知道了卖粮、留粮的底,心中有数,就安心积极生产了。就拿积肥做例子吧。到目前止,黄塘村农民已在稻田上施了四千多担草皮泥、垃圾泥、牛粪等杂肥,这在黄塘村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三定”以前,这里的农民没有积肥的习惯,再加上不少农民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有误解,积肥的热情始终掀不起来。经过粮食“三定”,农民知道了“增产不增购,购粮数量三年不变”的政策,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误解逐渐消除了,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因此,不久以前,全村百分之八十的主要劳动力都投入了积肥工作。农民邓炳钧过去怕增产要多卖粮食,只顾去做挑山竹的副业而不肯积肥;“三定”以后,他积极生产,一连积了六天肥,平均在每亩禾田上施了五十担肥料。七十岁的老农邓惠隆过去一向很少积肥,“三定”后也积了二十担。问他为什么今年比过去多积了肥料,他回答说:“为了增产呀!‘三定’已定下来,增了产卖够余粮对国家有利,自己也可以多留粮。”
这个村有七个互助组。过去有的组员怕别人知道自己收多少谷,增产多要多卖余粮,因此要求退组。互助组长邓路,去年秋季粮食统购时,卖了一部分“过头粮”,还发动组员也卖出了一些“过头粮”,所以组员对他有很多意见,他感到互助组长很难当,曾提出不再当互助组长了。后来他听了“三定”政策的宣传解释后,思想顾虑逐渐解除,坚决表示要积极搞好互助组,并要准备条件转社。
黄塘村在粮食“三定”后,不少人都预先对自己的粮食消费作了安排。农民吴葵去年交了公粮,卖了余粮,还剩下一千零二十一斤稻谷,这本来足够她一家两口人吃的。但她用粮没有计划,乱吃乱用,还把一亩多地丢荒了。结果,弄得自留的粮食不够吃,要国家供应她二百斤米。今年她家留粮同去年差不多,她计划一个人一个月大约吃四十斤谷。她还决定今年要利用丢荒的地种两亩番薯。她说:“今年我保证不要国家供应粮食了。”有计划地用粮就能节约粮食。邓新桂原来用粮也没有计划,煮饭时经常多放米,把大量的剩饭、锅巴拿来喂猪,以致今年七月缺粮,要国家供应粮食。现在,他知道了自己的留粮数,认识到如果浪费粮食,会影响卖余粮任务的完成,也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现在他每天已做到吃多少就煮多少米,并准备多种番薯解决猪的饲料问题,今后不再用粮食喂猪。这样,他一年就可节约二百多斤稻谷。
近日来,在黄塘村通往国家粮站的小道上,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按“三定”计划把余粮挑去卖给国家。有些农民已完成全年卖粮任务百分之六十以上。农民在得了粮款后,即纷纷买回石灰、化学肥料,作为晚稻中耕追肥之用。过去他们习惯于耘田一次,而今年有很多农民都要耘田两次,争取晚稻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