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恪尽职守为百姓——记海南省琼海市民政局局长陈徽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5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恪尽职守为百姓
——记海南省琼海市民政局局长陈徽娥
本报记者 贺广华
  1月19日,阳光灿烂,海南琼海市会山乡苗
  胞们的笑容更灿烂。从溪仔山寨到加定村岭,琼海市民政局局长陈徽娥的身影一出现,叫她娥妹的,喊她娥婶的,唤她娥娘的,便纷纷拥了过来。乡亲们夸她像四季开花的椰子树一样,朴实无华,甘于奉献。
  “浮在上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沉在下面,才能赢得群众拥护”
  会山是一个偏远贫困的苗族乡,陈徽娥与当地苗胞结缘,始于1996年9月的一次台风暴雨。当时,大火村有几户苗胞屋顶掀了,家具砸坏了,被褥淋湿了。陈徽娥带人组织救灾,望着全村几乎清一色的简易茅草房,心情十分沉重。回到城里,她立即向琼海市委、市政府递交了“扶贫安居工程”的报告。报告很快得到批准,可50万元的建设资金却没有着落。为筹资,她找市直各部门反反复复地做工作;为减轻村民负担,她请求当地驻军及农场支援;为把村民的新房盖好,她在半年时间里往返行程1万多公里。当全村14户苗胞搬进钢筋水泥砌成的新房后,陈徽娥仍放心不下。她想,帮人要帮心,治穷要治根。村民种橡胶、胡椒缺技术,她请来农技专家;发展养殖业缺资金,她帮着去银行贷款;就这样,昔日的穷苗村,如今走上了致富路。
  一个小村的事好办,但会山乡有4000多苗胞啊!加定村47户人家,世世代代喝的是未经处理过的山沟水,常闹肚子。村民一直想打口水井,但总是凑不足钱,陈徽娥从民政福利资金中拨出7500元,又把自己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得的3000元奖金捐出来。有了这些钱,加定村人打了一口8米深的大水井,并安装了420米长的水管,把清洌洌的泉水引到了村寨。2000年7月,解决了喝水老大难的加定苗胞,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碑上以小石子嵌缀了“爱民井”三个大字。2001年春节前夕,听说陈徽娥常年奔波累坏了身子,加定村每家每户自发捧出一碗当地最好的山兰米,特意送到陈徽娥家。
  陈徽娥做琼海市民政局长近7年,每年有200多天在村寨忙。她说:“浮在上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沉在下面,才能赢得群众拥护。”
  “群众有困难,要善始善终关心;百姓有疾苦,要赶紧赶早帮助”
  1月19日20时,下乡回城的陈徽娥听说嘉积镇埇芽村80岁的黎居莲老人左眼患白内障看不清了,顾不上回家休息,赶忙找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王平上街买礼品,连夜前往探视。
  到了村头,乡亲们见娥娘来了,主动打开手电筒为她引路。到了黎居莲老人家,黎老太拉着她的手说:“娥妹子,你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陈徽娥答道:“放心,我们叫大夫来给您检查一下,约个日子进城动手术就好了。”随后,她又带上礼品去截园村看望陈月蓉等老人。事后,陈徽娥告诉记者:“我们民政局有一本花名册,上面记载着全市老年白内障病人的情况,已动了手术的,需要跟踪观察;没动手术的,要安排好手术事宜。”
  陈徽娥被白内障患者誉为“光明天使”。1998年秋天,她去泮水乡岭上村了解村情,得知97岁老人黄三才患了白内障,就把情况写在了笔记本上。她想,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些老人重见光明。回到局里,她组织了3个调查组,分头下乡进行摸底,了解到全市共有500多位老人患有白内障。她把情况迅速报告了省残联,请求上级派医疗队来琼海帮助治疗,省残联答应了。可是,一人一次手术医疗费得花1000多元,有些老人负担不起。陈徽娥只好再上省残联求助,得到一笔资助。2000年春节过后,陈徽娥特意派车派人下乡把患上白内障的老人分期分批接到琼海市人民医院。黄三才老人做了手术后,欢欢喜喜地拄着拐棍四处观风景,逢人便说:“是娥妹让我看见了太平盛世。”如今,全市凡是能够做手术的白内障患者,都做了手术,有些暂时还不能动手术的患者,陈徽娥也让局里的同志登记在册,届时再集中安排手术时间。她说:“民政的事是做不完的,群众有困难,要善始善终关心;百姓有疾苦,要赶紧赶早帮助。”
  “平常日子,要始终装着特困家庭;危险时刻,要为人民安危挺身而出”
  2000年春节前夕,琼海市辖区内6个农场132户特困户的保障金问题还没有着落。陈徽娥
  找了书记找市长,跑了财政跑农场,为这件事操碎了心。市里财政也挺紧,扩大“低保”的覆盖面有困难。陈徽娥向财政局的同志反复解释:“眼看要过年了,农场的困难职工指望这些钱办年货哪!”她还替财政局算了一笔账,132户贫困家庭,每户1个月补助100元,一年才15万多元;如果一次发不了,先发3个月甚至1个月也行,这点钱财政总拿得出来吧。陈徽娥的苦口婆心,打动了财政局的干部,腊月二十八,终于落实了资金。但陈徽娥一算时间,如果按正常程序,把这笔钱先转到民政局,民政局再通过银行转账,至少需要四五天,不行,要快。她按拨款计划,直接到银行提了15800多元,连夜按户分好,于腊月二十九送到了特困户家中。
  同年10月中旬,琼海市连降特大暴雨,全市408个村庄37000多群众被洪水围困,陈徽娥坐船来到毛园村时,水已淹过屋顶,村里60多人正焦急地等待救援。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她姐夫一家在两公里外的新朝村,情况危急。她说:“先挺住,我不能撇下毛园村人往新朝村跑呀。”没想到转移了毛园村的群众后,她发现周边村庄还有不少群众受困,又赶忙组织救援。就这样从早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时,先后安全转移了361名村民,又救了一辆遇险大巴车上的45名乘客。这时,她姐夫家的房屋早已被冲毁,所幸姐夫一家被乡亲们及时救走。事后,陈徽娥说:“平常日子,要始终装着特困家庭;危险时刻,要为人民安危挺身而出。”
  “只顾自己,不配共产党员称号;想着大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陈徽娥年逾五十,患有颈椎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经常累得起不了身,但她在群众面前,却始终是满腔热情。2000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给她5000元钱。回到琼海后,她悄悄跑到新市乡,把这笔奖金全部交给了乡党委书记欧衍轩,嘱咐道:“礼洒村旁小河上的那座便桥,一遇洪水就垮塌,村里孩子上学很困难,这点钱不够,你就想办法再添些,尽快修座新桥。”那时候,陈徽娥丈夫王大书因患严重心肌梗塞,抢救加上手术治疗,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在亲戚的资助下才渡过难关,但欠了两万多元的账。这笔奖金对她来说太重要了。但陈徽娥认为,这钱是奖给她个人的,更是奖给民政事业的,得把这笔钱花在群众身上。礼洒村的新桥修好后,村民将它命名为“爱心桥”。
  今年1月20日,礼洒村的李丁海与记者唠叨起娥姐的故事,叹了口气说:“娥姐每回来,都要掏钱给村里的困难户。而我们留她吃顿饭,她从来没答应过。”琼海市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著名的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较多。陈徽娥每次下乡,都带上一些钱,见到谁家有难,就掏一点。记者早几天随她下乡,就曾见到她给特困户送钱。而她的女儿在北京上大学,一个月的生活费只给200元。琼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德鸿偷偷告诉记者,娥姐这些年得了很多荣誉,也得了不少奖金,但她把这些钱全花在了困难群众身上。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她还常为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的困难群众求人办事。为温泉镇下岗职工史元山的车辆运营,她求过公安部门;为石壁镇盲人姚宝林女儿找份事做,她找过镇领导;为随军家属吴月琼安排工作,她到企业说情。有人说她管得太多了,她不以为然:“只顾自己,不配共产党员称号;想着大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附图片)
图为陈徽娥(中)与加定村的村民座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