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展示文学发展的轨迹——评《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4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展示文学发展的轨迹
——评《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兰宇冬
郑训佐著《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将叙论的范围固定在由秦到南北朝共八百多年间,而这一段正是中国文学大转折时期,书的作者就抓住了此段文学的过渡性,首先细致地梳理出对于先秦文学的继承,如在分析汉朝文学时,作者把握了楚辞对汉赋的美学风格上的影响,还揭示了汉乐府与《诗经》在文学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在分析《古诗十九首》时,通过比较分析出诗中体现的死亡审美观对先秦诸子的突破……这种从文学样式到文学精神溯源的探寻,使作者能在一本书的平面空间内展示文学发展时空迁移的轨迹。此外,作者还挖掘出此段文学对盛唐文学从形式到内质的开拓奠基之功:叙述了诗歌格律、意蕴怎样在每个作家的天才创造与美学潮流中逐步形成与深化;玄学怎样由哲学思辩转化为美学风格;比较南北文风的不同,从而揭示出唐朝文学将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上生成诗意王国的必然前景。这样,在短短八百多年断代文学史中,作者立于文学内部“史”的贯通,在“当下”状态中揭示出被遮蔽的“过去”和“未来”。
  对于作家、作品的分析,本书也颇为精到,特别是关于陶渊明,作者特别辟出一章来介绍,从陶渊明的身世到思想、作品,把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对陶诗的分析,颇多创见,如对《归园田居》之二,以前的研究者只是注意到此诗由内容所反映的陶渊明田园隐逸思想,以及意蕴上的澹泊自然,而该书却层层推理,将一个外表悠然随意、内在却细致紧密的陶诗世界豁然呈现于我们面前。再如分析陶赋《闲情赋》,把隐藏于陶诗冲淡恬然背后的细腻、华美的情感底蕴揭示了出来。作者说道:“因为当炫人眼目的霞彩从文字上消失后,可能通过诗人灵心慧性的感悟,转变成一种深层的丰富韵致,潜伏在文辞表象的背后,成为朴素文风的坚强后盾,并支撑起一片令人流连不已的艺术天地,如微尘中见大千般的简约,看似毫不经意而实际上耐人寻味的层次安排。”这实际上把苏轼对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价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又通过分析陶诗中“意境玲珑”这一新生的美学特质,揭示诗歌由汉之古拙到陶诗意象的变化,又指出魏晋玄学的先决条件,使陶诗在其自足的美学境界之外又呈现一种历史的开放形态。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曾经想过,对往昔的文学发展轨迹的观照,应是对沉睡的历史精魂的复活,因此在观照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化作历史的一部分,感同身受地以生命体味生命,以心灵呼唤心灵。”作者正是在对受以前研究者过分苛责的一些作家的分析中,表现出将心比心的理解和宽容。如对司马相如御用文人身份背后不愿按世俗方式生活的个性揭示,对东方朔诙谐人生掩盖下的沉重心灵及庾信亡国之臣背景后面的沉痛之思的挖掘,都可看出作者理性观照外的不可多得的对作家心灵与情感的关照与同情,这使得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在该书澹华隽丽的语言中,深味诗意的文学世界里历史的理性与人生感性的多样与平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