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亲戚之邦贵宾来——记李鹏委员长参观菲华历史博物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5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亲戚之邦贵宾来
  ——记李鹏委员长参观菲华历史博物馆
  本报记者 蒋安全
  中国与菲律宾在地理上是近邻,在血缘和文化上是亲戚。记得曾读过一首题为《思源》的诗,是菲律宾华人所作,大意是:已经在这个可爱的岛国扎了根,习惯了蕉风椰雨的日子,尝惯了芒果与椰子的滋味,也时常熏沐在茉莉花的馨香里。可是,依然不能忘却在那北方,也有一片日益兴旺的故土。
  今天,马尼拉王城的菲律宾华人历史博物馆像过节一样,大厅里悬挂着“欢迎李鹏委员长”的横幅。10时15分,李鹏委员长和夫人朱琳来到这里,馆长洪玉华女士等走上前去迎接,在博物馆工作的志愿者们身着菲律宾国服列队鼓掌,表示热烈欢迎。这些天来,为了迎接李鹏委员长,他们对展品作了精心编排,补充了许多珍贵图片和实物。
  菲华历史博物馆是菲律宾华裔文化传统中心的主体部分,1999年1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陶瓷器皿、钱币,以及中国古代的航海图证明了史前至明朝菲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又以雕塑、图片、实物等介绍了菲律宾华人的生活与劳动的情景、华人社会的形成,华人给菲律宾带来的印刷、牛耕等先进技术,以及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对华人的迫害和华人的反抗斗争。第二部分侧重表现二战后菲律宾华人在菲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李鹏委员长一边仔细观看,一边认真听着馆长的讲解,并不时询问。在表现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华人3次大屠杀场景的雕塑前,他神情凝重,默默沉思。在激光合成的立体影像前,他驻足谛听菲华混血儿的演讲:“我继承着/我的华人祖先的遗产/有着我的祖先/高尚的精神/我为菲律宾/我的国家服务。”
  中菲两国比邻而居,早在唐宋时代,两国就开始了贸易往来。宋人《诸蕃志》、元人《岛夷志略》中都记载了麻逸国(今民都洛岛)土地膏腴,以及守信、尚节义、不负约的纯朴民风。菲律宾人特别喜爱中国的陶瓷器皿,不仅用之于日常生活,也用之于各种宗教仪式。宋代的商贾从福建泉州出发,到达吕宋岛西岸、民都洛岛和巴拉望岛,被历史学家称为一条南海“陶瓷之路”。到明代,吕宋、冯嘉施兰、古麻剌朗、苏禄等,多次派使节访明,明王朝也曾4次遣使访菲,关系极为友好。参观中大家看到反映中菲友谊的这样一段佳话:1417年苏禄东王、西王、峒王妻等3位首领率领340多人访明,受到隆重接待,在北京停留、游览近一个月。在归途中东王葛叭答剌在山东德州不幸病逝,明成祖下诏特别为他建墓立碑,他的次子和三子留下守墓,从此世居中国。
  随着贸易的往来,华人从唐代以来开始移民到菲沿海地区,到明代,逐渐深入内地定居。明人张燮《东西洋考》称:“华人既多诣吕宋,往往久住不归,名为压冬,聚涧内为生活,渐至数万,间有削发长子孙者。”《明史·外国传·吕宋》上也说:“闽人以其地近且富饶,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华侨与当地人和睦相处,通婚,混血,并传来农业技术,冶炼、制糖以及航海、建筑、印刷的技术。
  李鹏委员长13日向菲律宾民族英雄何塞·黎刹纪念碑敬献花圈之前,菲律宾众议院议会间关系委员会主席阿布兰早早来到黎刹广场。他手里拿着一本由菲律宾大学东方历史系教师奥斯汀·克莱格著的英文版《黎刹的血统和功业》一书,拍拍他的书,又指指纪念碑上的黎刹塑像对记者说:“菲律宾的国父黎刹有华人血统,他的祖父是中国福建泉州人,姓柯。”在今天的参观中,记者又看到,在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总统也有华人的血统。
  博物馆内展示的各种图片资料显示,如今的菲律宾华人不仅在金融、商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也做出重大的贡献,被称为“华人三宝”的消防、义诊、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兴办教育等,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誊。看到这些,李鹏委员长备感欣慰。
  参观结束后,李鹏委员长对馆长表示:菲律宾华人融入当地社会,对菲律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祝愿他们继续为菲律宾的繁荣昌盛,为中菲关系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祝愿中菲友谊万古长青!(本报马尼拉9月1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