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胡萝卜为什么“变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6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胡萝卜为什么“变脸”
  江夏
  一天,到楼下的菜摊转悠,突然看见一向水灵灵的胡萝卜灰头土脸地堆在那儿,就打趣地问摊主:这胡萝卜是怎么了?摊主坦白相告,前几天听说报上登了,那颜色鲜亮的胡萝卜是有人用硫磺处理过的,对身体有害,所以这两天顾客来买胡萝卜都要带着土的。没成想,过段时间再去买菜,胡萝卜又变了模样,既不是那样鲜亮得不真实,也不再是脏兮兮地下不去手。摊主说,吃着没害处当然最要紧,可同样安全的胡萝卜,大伙儿还是喜欢要干净的。
  这件事情虽小,蕴涵的道理却很深刻。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小看了市场的力量。卖菜的,卖鱼的,卖水果的……没有人下什么指令,他们完全是揣摩着消费者的需要,瞄着市场的行情,决定自己进什么货、进多少货。许多仅靠行政命令推动的事情,花了很大代价,费了很大力气,收效却不明显,可是借助市场的力量,就事半功倍。
  以前,我们的农产品生产也不是没有标准,比如,种菜禁止使用几种剧毒、高残留农药;采摘之前多少天不能喷药等等,都是早有规定的。可是好多农民既不关心也不理会那一套。这事也不能全怪农民。关键是生产者和市场脱了扣。你想想,不管用的是什么农药,什么时候打的农药,只要菜长得好,产量高,就能多赚钱。至于有没有残留,似乎没有谁检测。那时的市场,基本上是没有门槛的,谁都可以抬脚就进。即使出了问题,集贸市场上买的菜,谁能弄清它产自何地,生产者是谁。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多花冤枉钱买什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考虑什么安全、无公害,只要成本最低,收益最大就行。
  这两年,在各方面的呼吁下,消费者觉醒了,情况便大不一样。哪些农产品是安全的,哪些农产品有隐患,老百姓要求知情。政府把净化菜篮子的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了监测力度。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在大的批发市场设置速测仪,不符合标准的蔬菜不但不能进入市场,而且发现了还要追根寻源,严加惩处。生产者接受了这样的市场信号,就会主动了解有关标准,寻求技术支持,买抗病的蔬菜种子,买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政府抓源头、抓基地、抓市场的一整套计划推进起来就会顺利得多,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也会因为市场需求强劲而大大加速。
  不管多有名气的蔬菜基地,在质量安全方面也不敢大意,真的倒了牌子,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就完了。一位菜农曾把家里的菜地分成自食的、上市的,决定打不打农药,打什么样的农药。问他若打了药就卖不出去,怎么办?他的回答干脆得很,那咱就不打了呗!
  实际工作很细致,很艰苦,必须从田头到餐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但是市场是龙头,这是错不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