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辛勤耕耘四十载 教改实验成美谈 送别人民教师孙维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5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辛勤耕耘四十载 教改实验成美谈
送别人民教师孙维刚
本报记者 王淑军
他不是名人,但接触过他的人都尊重他,他的同事们都佩服他,他教过的学生们都永远记着他。
  1月24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1000多名亲朋好友、同事学生挥泪与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作最后的告别。
  孙维刚,一位不普通的普通教师,
  1938年生于山东海阳县,23岁大学毕业到北京22中,开始做数学老师并一直任班主任,锐意教育教学改革,直到63岁才结束教书育人的生涯,于2002年1月21日因病去世。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数学会理事,一生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人民教师”称号等诸多荣誉。教育界人士认为,他80年代开始的大循环教改实验经验及其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祭奠厅里,孙维刚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正中悬挂的遗像面带微笑,一如他在讲台上的样子。北京22中老校长成希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教师,一位富有创新精神、充满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力很强,但一生宁愿与清贫相伴,在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却做得轰轰烈烈,壮丽辉煌。”
  “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1980年至1997年,孙维刚用17年时间从初一到高三进行了三轮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在数学实验教学和任班主任的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融为一体,充分发挥,站在系统的高度总结了最基本的规律、最核心的内容,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使其成为一门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充满无穷魅力的课程。
  他的大循环实验成绩突出,三轮实验一轮上一个台阶:第一轮实验班,他的学生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的中学生;第二轮,8人考入清华大学,4人进入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前10名;第三轮,全班40人,38人过重点线,22人考入清华、北大,而当初这批学生入初中时,一半多还达不到区重点中学录取线。
  孙维刚是教学高手,但他不仅仅是培养学习能手,他的学生们说,孙老师首先教我们学做人。1993年的一天,孙维刚因在路上帮助一位摔倒的小贩,到校时晚了5分钟,他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迟到了,对不起大家”。然后走出门外,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孙维刚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把育人和教学融为一体,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带的班班风正、纪律好,课堂安静,教室整洁,考试时老师不在也无人作弊。他带的学生不论文化课,还是各种文体活动在学校里总是很突出,甚至到高三时他班上的学生平均身高都高于其他班。
  1990年癌症侵入孙维刚的身体,先是膀胱癌,后是直肠癌,十多年中病情多次反复,前后近10次手术,而他的大部分成就都是在他与癌症抗争的这10年中取得的。在他最后一次住院前,还正在带他的第四轮实验班。
  孙老师走了,他的生命已浓缩在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在他深爱的学生身上延续。孙维刚老师,安息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