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青藏高原是我不竭的‘江河源’”——记十六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塔吉克族院士吴天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8
第4版(要闻)
专栏:十六大代表风采录

  “青藏高原是我不竭的‘江河源’”
  ——记十六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塔吉克族院士吴天一
  本报记者 马应珊
  44年来,他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达250多篇;偏居一隅,却囊括青藏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第一;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医学,他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奋斗了大半辈子,成为青海省地方科研院所里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我国塔吉克族的第一位院士。他就是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的十六大代表吴天一,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院士”。
  1937年,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医科大学,6年寒窗苦读毕业后,他与妻子刘敏生一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平壤医院工作。1958年,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毅然来到了青海。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吴天一把心血洒在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远在美国的父母和妹妹多次在信中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移居美国,与家人相聚,但吴天一舍不得丢掉自己的科研事业。在给父母的回信中,他写道:“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这是我研究高原医学的天堂。”1981年党的生日那天,吴天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更坚定了他扎根高原、报效祖国的信念。
  流行病学研究,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要达到95%以上,才能掌握准确的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在坚持高原病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20多年中,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1990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吴天一的带领下,到青海阿尼玛卿雪山进行医学科学考察和生理综合研究。在海拔5000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日本队员因出现急性高原反应下了山,而吴天一则带领中国队员继续行进在冰天雪地中。在体力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当时已53岁的吴天一攀登到了海拔5260米的冰峰区,建立高山实验站,取得了弥足珍贵的人在特高海拔情况下的大量实验数据。1991年,他撰写的论文《在特高海拔的生理学和急性高山病研究》,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医学大会上获奖。
  艰苦的环境和不懈的探索造就了这位高原医学科学家。吴天一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攻关课题《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缺氧适应机制的研究》等十几项课题,获得了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青藏铁路动工建设后,数万建设大军在高海拔地区施工。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应用于青藏铁路建设者中。他所撰写的《高原类型疾病预防常识》、《高原保健手册》被送到了青藏铁路施工前线;他和同仁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也发挥了作用;高原病科的建立,为铁路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条件。
  2001年12月12日,吴天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传到青海时,许多人为他骄傲,为他高兴,可这位科学家内心涌动不已的则是更为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感。
  吴天一成为院士后,收到了内地几家科研机构的邀请,其中有不少条件相当优厚。吴天一没有走,他说:“要是为了钱,我不会一辈子呆在青藏高原。我的研究领域是低氧生理与高原医学,青藏高原是我从事科研事业的不竭的‘江河源’。”(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