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玛多草场生态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8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来信

  玛多草场生态忧
本报记者 马应珊
记者走进黄河干流流经的第一个纯牧业乡——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呈现于眼前的荒芜景象让人惊讶不已:低矮泛黄的牧草稀稀拉拉,干涸裸露的河床和湖底随处可见,牛羊在半沙半草的草场上艰难地寻觅牧草。
  扎陵湖乡党委书记介绍,该乡环绕扎陵湖、鄂陵湖两大湖泊的草场原来是全县最好的——牧草足有一尺多高。现在,这里的牧草又少又低,牛羊吃不饱,90%的牧户迁走了,只有五六户还在苦苦支撑。20年前,全乡牧民每年从草场上割下的干青草就可达10万公斤,现在,即便是在牧草长势最好的季节,千里草原上也是沙多草少。
  实际上,玛多县其他地区的草场退化、沙化程度远比扎陵湖乡严重得多。目前,全县6个牧业乡总共3786万多亩天然草场中七成以上已属重度沙化。由于连年干旱,这里的湖泊一半以上已经干涸,曾经四季水流不断的几十条大小河流时断时续成了季节河,有的则彻底消失了,剩余湖泊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正由外流湖变成内流湖。江河湖泊的断流干枯给牧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冬格纳措湖是玛多县第三大湖,近几年水位垂直下降了2—3米,周边十几个小湖已基本消失。去年夏天,居住在这里的597户牧民共2981人、近12万头(只)牲畜的饮用水源断绝,牧民们迫不得已赶上牛羊外出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去找饮水点。
  “万里黄河第一县”的玛多县有着美好的过去。这里平均海拔达4300米以上,黄河源头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县境350公里,境内多沼泽湿地,曾经水草丰美,河流众多,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达4000多个,素有高原“千湖之县”的美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牧民年人均收入曾连续3年高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滥挖虫草,乱采药材,无序淘金,使玛多天然草场急剧退化。蜂拥而来的淘金者近乎掠夺式的开采,把原本草丰水茂的天然草场破坏得千疮百孔,曾经辉煌一时的畜牧业日益衰落。目前,全县70%的牧民无法在自家承包的草场上放牧牛羊,只能赶着畜群在草原上“流浪”。在扎陵湖乡的第四牧业社,全社390万亩草场中,95%以上已严重退化。
  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生态建设关系到长江、黄河下游各省区的经济发展,该地区草原退化、荒漠化的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国家在青海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包括玛多县在内的30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草原、河流、野生动植物受到了保护。2001年,青海省政府颁布了在三江源地区禁牧令和禁止采挖沙金的政府令,从制度上遏制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制定具体法规,严禁在草原淘金、挖中草药和超载放牧。今年5月,国家正式启动了黄河、长江源头地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计划治理面积达26.4万平方公里,使三江源地区和玛多等县生态建设出现了曙光。人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萋萋青草赶走漫漫黄沙,潺潺清流再现“千湖之县”,流走的牧民能重返家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