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波曲河畔边贸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9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睦邻边关行 中尼篇之二

  波曲河畔边贸兴
  本报记者组
  樟木依山面谷,它的对面也是一座差不多高度的大山,两山间一条湍急的瀑流奔泻直下,名为波曲河,形成了中尼两国的边界。从樟木沿山坡向下折行8.7公里才能到达波曲河。
  这8.7公里已出了中国海关,但还没有出中国的边界线,因此类似一个自由贸易区,沿途到处可以看到尼泊尔的边民、商人和花花绿绿的大小货车。区内有两处街市,在靠近樟木的一处,店铺里卖的多半是从尼泊尔转口的外国货,都是从加德满都进的货。由于免税,这些进口货要比内地便宜些。这里的店主一半是夏尔巴人,其余为藏、汉、回族商人,买主多为内地游客。
  行近波曲河时,河岸中方一侧又是一条街市。店内货物大同小异,多是毛毯、布匹、服装、鞋帽、衣箱、烟酒和暖水瓶、小五金之类的轻工产品。他们从拉萨进货,售价与内地相仿,顾客全是尼泊尔商人和边民。记者走进一家店铺,店主是位4年前来自甘肃的回族人。他告诉记者,一年以前,这里生意火爆,但自“9·11”事件和尼泊尔王室血案之后,这里的生意冷清了不少。当然,维持下去还是不成问题。
  河对岸的尼泊尔小镇名为里宾。这里没有樟木的高楼广厦,但也充满商业气息。小镇1000多人几乎全靠中尼边贸为生。记者与一位20多岁的店主聊起来。他说自己是几年前从加德满都来这里开店的。店里尼泊尔、印度和西方的商品平分秋色,而中国货只有瓷碗、护手霜、剪刀、奶粉等。记者问道:“为何中国商品这么少?”他笑指身上穿的运动衣、牛仔裤和胶皮鞋说:“你看,我身上除了这顶帽子以外,可全是中国产品。”那么为何不在店里卖中国产品呢?他答对面就是中国的樟木,东西又丰富又便宜,边民可随时过河选购,“我在这里卖给谁呀?!所以,我们多是将中国货运到加德满都去销售。”果然,街上的货车司机都说,他们来自尼泊尔内地,来时给樟木拉来尼泊尔的米面、干果、药材等农副产品,回去时载的全是中国商品。他们对中国商品的评价多为价廉实用,正适合尼泊尔的国情。
  中尼两条街市于两山之间沿波曲河岸成“V”形展开。河上一桥飞架,将两国连结在一起。此桥始建于1965年,后被山洪冲垮,于1986年重建完成,命名为“中尼友谊桥”。就在记者到达此地的前一天夜里,尼泊尔一辆货车返程途中不慎在那8.7公里拐弯处翻车。中国公安边防部队官兵闻讯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及时救出重伤的司机,送往医院治疗。随后又费九牛二虎之力将翻下山去的全部货物一一找回送还。尼方非常感动,警察局长和移民局长特意赶来樟木表示感谢。像这样的救灾抢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过20多起,中国公安边防部队被尼方海关誉为“国际主义战士”。
  中尼双方边关管理机构大约每月会晤一次。记者亲历了一次中尼双边会晤。当樟木边检站的康孟喜政委率中方代表出现在友谊桥头时,尼方移民局长、警察局长等早已迎候在桥中央。一群衣着鲜艳的尼方小学生跑上前来给每位中方人员挂上一个花环(见图,本报记者曹鹏程摄)。一班尼士兵持枪接受检阅。由于尼境内山体滑坡,切断了通往尼内地的交通,会晤改在里宾一家餐馆的楼顶上举行。会晤中双方首先就尼泊尔国王今年7月访华圆满成功、两国签署新的边境通商协定互致祝贺。此后,会晤就双方边民关心的一些问题诚挚地交换了意见。会晤之后,尼方热情地款待中方人员,席间双方频频举杯,预祝中尼新协定的实施推动中尼贸易关系有一个更大发展。(全文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