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9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郭丛斌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两个成语。前者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后者意为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其实,在领导工作中,“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还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它反映着领导干部不同的工作思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不同群体的人们在收入上逐渐拉开了差距。这无疑对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好处,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步入小康的同时,还存在着几千万贫困人口,城乡群众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群体。这就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在谋划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处理具体事情时,怎样才能更好地实践党的宗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分清轻重,兼顾各方,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里就有一个正确处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关系的问题。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困难群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企业改制而下岗,有的是因机构精简而分流,有的是因天灾人祸而致贫,有的是因缺医少药而犯难,有的是因鳏寡孤独而发愁。这些困难群众,绝大多数都为我们的建设和改革付出过心血,作出过贡献。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困难群众,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不能嫌贫爱富,冷眼旁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高度重视,应当有一种责任心,有一种急迫感,分分轻重缓急,排排主次先后,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搞扶贫济困的义举,多办除忧解愁的实事。有时宁可晚扩一条街道,迟建一栋楼房,缓修一片绿地,也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饿汉子一口,饱汉子一斗”。“雪中送炭”有时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财和气力,但由于帮的是困难群众,扶在关键处,送在急需时,其社会效果却十分显著——使那些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雪中送炭”很重要,必要的“锦上添花”也不可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必然不断提高,人们要求居住环境更优美一些,生活质量更提高一些,精神生活更丰富一些。既然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既然党和国家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依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那么,“锦上添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特别是在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把这样的事情做好。比如,可以兴建一些基础设施,完善一些服务功能,丰富一些需求品种。“锦上添花”的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有好处,对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有好处,对增加就业、保持稳定有好处。
  妥善处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并不容易,它需要从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努力,克服顾此失彼、畸重畸轻的现象。一要了解实情。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本地区、本单位的底数搞清、情况弄明,才能清楚有多少人需要“雪中送炭”,有多少人应该“锦上添花”;才能知道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放前,哪个放后。这样,“送炭”才能送得及时,“添花”才能添得满意。二要量力而行。“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需要花钱,自然就有一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问题。如果不顾财力,超越能力,硬去“锦上添花”,不仅花添不好,而且会影响“雪中送炭”。如果财力充实,百姓富足,能添花而不添花,势必错失良机,延误发展。三要真心办实事。无论“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都切忌图形式、摆样子、走过场。好事还要办得经济,办得科学,办得有效果,办得群众满意。否则,就很有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