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全国政协清理和选编库存文史资料工程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1
第2版(要闻)
专栏: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
  ——全国政协清理和选编库存文史资料工程侧记
  本报记者 崔士鑫
  近日,一部近3500万字的大型史料图书——《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全国政协清理和选编库存文史资料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1998年开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倡导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地方政协文史部门密切协作,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库存的近3亿字文史资料的清理、筛选工作,编辑了这部价值较高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提供了一批珍贵史料,也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献上了一份厚礼。
  对历史负责 对后人负责
  人民政协富有特色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在周恩来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开展起来的。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的茶话会上发表讲话说: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方面记载下来。他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
  周恩来的讲话,得到了在场的政协委员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也标志着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的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开端。这年的7月20日,全国政协成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也相继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文史资料进行抢救、征集、整理和出版。
  40多年过去了,全国各级政协共征集了2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并将其中的10多亿字史料编辑成各种文史图书出版发行,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欢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国政协仍有近3亿字的文史资料长期搁置在资料库,其中不乏有价值和鲜为人知的史料。在1998年5月6日的全国政协主席会议上,李瑞环主席在听取了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工作汇报后指出:这些资料放在那里很可惜,而且时间长了保存也成问题。征集到文史资料后,不能把它束之高阁,而是要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年轻一代更深刻地了解过去,珍惜现在,面向未来。这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1999年1月,在全国暨地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上,李瑞环主席强调,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要同心协力,抓紧时间,争取在本届任期内,把已征集到的资料都能整理成册,尽快与世人见面。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清库”工作随之全面展开。
  全国大协作 层层严把关
  “这次清库工作有两个关键:如果没有李瑞环主席的倡导,那么这些存放了40多年的几亿字文稿现在仍会堆放在资料库里,而且越往后清理的难度就越大。如果没有各地政协的共同协作和大力支持,广大文史资料工作者的艰苦奉献,那么也就不可能如期完成抢救任务。”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朱作霖感慨地说。
  “大协作”,也是因为现实所迫。库存史料之所以被搁置,一是因为当时历史的原因,二是近3亿字的手写稿件数量很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它的规模:在全国政协机关地下室的一个大仓库内,立满了一排排近两米高的大铁皮柜。要对这些稿件一份一份地编制号码,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然后再输入计算机中储存起来,难度可以想象。而且,现存稿件不少是上世纪60年代征集的,稿件纸张多为当时的再生纸,因年代久远,纸张已发黄变脆,有的已经粘连,字迹也开始模糊。一些老先生写稿时用的是繁体字、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文体,审读时编辑人员连标点都要重新标出。加上一些稿件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要花费很多气力去甄别、核查,工作量更是惊人。时间紧迫,亟需全国各级政协的紧密协作、互相配合。从1999年7月第一次“大协作”会议开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安徽、河北等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和副省级市政协文史委,分别承担了几十万字或数百万字的编审工作,参加“会战”的人员达500人之多,其中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有上百人。经过4年艰苦努力,终于从库存几十年的文稿中筛选出近3500万字价值较高的史料,再经过分类审核、编辑加工,形成了一部大型史料图书——《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我们‘清库’的指导思想有两点,”朱作霖说,“一是要实事求是,二是质量第一,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为了编辑出一套精品图书,安徽等政协文史委制定了一套极为严格的审读程序:在开始工作前,先动员人力把全国各省市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都翻看了一遍,把稿件中已刊发面世的筛选出去,然后建立了三审编辑负责制。从初审开始,每一份稿件都要设立编辑记录,二审的编辑人员根据初审记录,再审稿件,解决初审的疑问,找出初审的疏漏,并再作记录,送到三审,对有疑问的地方三审必须解决。不少文稿后所附的审稿意见,是曾经亲历或熟知文稿所记史实者对文稿价值及其可信度的鉴别,体现了精选精编的特色。在全国性的“大协作”中,参与这项工程的文史资料工作者和专家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辽宁省政协宣传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赵杰,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住院动手术后,躺在病床上审读了几十万字的稿件。因刀口尚未愈合,只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有时稿件掉到地上,他只好按动床头的呼救按钮,等医生、护士们匆匆赶到病房,他只得拱手道歉,央求护士帮忙把稿子捡起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原主任余子道教授曾参加过“清库”工作,后因事赴美。在大洋彼岸,他仍挂念着这一工程,专门来信介绍了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文史资料的情况……
有益当代 惠及后世
“清库”工作的最大成果,是诞生了一部26册、近3500万字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选编》主要是从全国政协库存的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稿中选辑而成的。内容上起1898年戊戌变法,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部综合性的史料集成。书中收录了4000多位各界人士所写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和口述笔录,从不同侧面展示或折射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许多领域的具体情况,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富有价值的史料,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部书的作用有3个方面,”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朱作霖介绍,“一是为我国史料宝库充实了新的内容;二是为从事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素材;三是为我国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提供了一些借鉴。”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朱达人对此深有体会。上海市政协分到的“清库”任务主要是审读、编辑有关经济工商的史料,不少史料已选入《选编》。“这些史料,涉及了不少过去全国经济金融界的头面人物,撰稿者中有几十位有知名度的人士。”朱达人说,“它们大部分撰写于三四十年前,不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的重要素材,也是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借鉴的重要资料。”
“在国际上,口述史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充分肯定《选编》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料中,除了档案、报刊、书信、日记及各种著述、诗文等以外,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记录,也是一项重要的史料来源,而且越来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它有助于填补一般历史记载的空白和不足,甚至澄清某些记载的遗漏和错误。”
盛世修史,而修史最重要的基础是资料。全国政协的清理和选编库存文史资料工程,就是很重要的一项史学研究基础建设工程,有益当代,惠及后世,丰富了我国历史文献资料宝库,也使广大读者从中获得“鉴往知来”的教益,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