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名人故居修复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1
第7版(人文社科)
专栏:

名人故居修复之后
  吴尘
最近关于文化名人故居修复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颇有成为潮流的趋势。
  在北京的寻常巷陌,散落着无数的近现代名人故居,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已经湮没无闻,或成为民居的大杂院,或失去原有的风貌,修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修复而修复,而应该让名人故居成为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载体,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其实在北京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躲在一隅,等着偶有雅兴的访客的光顾,其社会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英国的苏格兰,许多小城都有伟大的民族诗人彭斯的故居,从他出生的小屋到海边写作的楼阁,甚至连他短暂停留过一夜的小旅馆也打上了特殊的标志,这些分散的旧建筑单个来看几乎没有多少价值,但一个名为“诗人之旅”的项目却将它们镶嵌在了一起,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小城停留,游客都有机会以此为起点参观彭斯其他生活居住过的地方。
  文化名人的行踪通常是飘忽不定的,即使在一座城市之中,他也不可能只在一个区域活动。在巴黎行走,不经意间便会发现与雨果相关的建筑实体,保存完好,这个城市似乎到处都有他的痕迹,到处弥漫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熟悉的气息。
  而我们却习惯从挂在墙上的文字和模糊的图片中了解名人生动的生活。虽然由此而形成的记忆是支离破碎的。
  人们已经意识到单纯将文物当做赚钱机器的不足取,但对于如何有选择地再利用文物却知之甚少。事实上文物不仅具有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同时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使无形的资产有所依附。建筑学家将西方的教堂称作是免费的建筑博物馆,那些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教堂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文化遗产而停止正常的宗教活动,正是这些从不中断的宗教活动赋予了教堂永久的生命力。
  废弃的火车站经过改造成为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像大杂院一样的湖广会馆修复后充实为一座博大的戏曲博物馆,名人故居修复之后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