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在太平洋上“架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5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太平洋上“架桥”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爱成文并摄影
  当记者在整理采访笔记的时候,库恩博士又开始登上了穿越太平洋的远行。至于这是他第几次去中国,他已记不清楚。他只告诉我,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土之后,那里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每年都要去很多次。
  他是从事人类大脑学研究的专家,也是美国花旗银行的执行董事,但他去中国并非为这两项业务,而是为了了却他的多年心愿——在中美之间架起一座桥。
  “这个心愿是从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开始的。当时,我作为一个科学家出身的投资银行家,受中国国家科委之邀,去帮中国200多所科研院所改制,与市场经济接轨做一些准备工作。他们对我本人的热情以及对国家改革的热情深深感动了我。而在中国大地,所到之处,给我的印象之好之深是我过去在美国所无法感受和了解到的,也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我过去的许多看法。于是我产生一种责任感,打算做两件事:一是把我在中国所见到的现实尽可能多地介绍给我的美国同胞;二是把美国市场经济的一些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多地介绍给我的中国朋友。”
  为了这个心愿,年近6旬的库恩博士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中华大地。从首都到边疆,从工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他到了中国就兴奋,哪怕是和看大门的聊上几句,他也愿意。在内蒙古,他和牧民相处就像是和他合作多年的大老板一样亲密。”他的朋友这样形容。而库恩博士说,“中国变化太快了。我每次去都好像到了一个新的中国。我要尽快把这些录下来,写出来,让所有美国人都知道。”
  第一个目标终于实现了。去年9月,他出资150万美元,花了3年时间拍摄的英文电视纪录片《来自中国的声音》,在美国全国公共电视网的357个电视台同时播出。这部片子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中有成果,也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片子播放后,引起很大反响。数以千计的观众来信像雪片一样飘来。许多人对他们看到的中国非常惊讶:“怎么,中国人现在也西服革履,打领带,而且和美国人穿得一样高档?他们穿的不都是灰色服装或中山装吗?”“那些企业家,电话、手机同时接,和美国没什么区别,他们是不是你们雇来的演员在表演?”“有些地方怎么那么发达,是不是在美国拍的?”“企业破产,工人下岗,他们怎么敢随便发牢骚,那里不是没有言论自由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库恩博士似乎早有所料。他说,“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有限的。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现实情况的了解可能只有5%甚至2%,而对另外95%以上的情况只能根据所了解的那一点点去推理,去想象。有的还停留在很早以前的地方,有的只能去相信道听途说。这也正是我着急的地方,必须既快又多地把中国的现实介绍给他们。他们第一次感到惊讶,了解多了,就不会了。因为我们所告诉他们的都是事实,非常客观。”他补充说,“只有了解中国,才能理解中国。”
  库恩觉得电视的时间和画面还是有限,于是他又把自己写的图文并茂介绍中国的书在美国出版发行,由于内容更多更全面,影响和效果都很好。为了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去年他不仅自己带头参加,还动员了许多美国大公司赞助和支持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和文化部主办的“2000中华文化美国行”活动。他说,“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出钱,而是让他们以及美国社会都来参与,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目前他仍在与中国有关方面联系,准备把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也介绍给美国人民。他还希望今年能有上百个小时的中国电视节目在美国播出。库恩认为,要加深美中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媒体是最重要的。为此,他出资以非官方身份组织了美国一些主流媒体的老总及专家到中国与有关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希望媒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库恩的另一个心愿是要把自己在美国的研究成果、经验以及美国先进的东西介绍给中国。他过去出过30本书,基本上是金融、商业和科技方面的。目前已有三本被译成中文。他仍在继续努力,“因为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建设需要这些。”
  库恩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他为中美之间所做的一切,得到了他妻子和儿女的支持和帮助。他的妻子朵拉是位钢琴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为中国的慈善演出献艺。他的儿子参与了《来自中国的声音》电视片的编辑。女儿是电影演员,去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抗美援朝》电视剧的拍摄,在其中演一位美国记者。她还参加了湖南电视台一部电视剧的演出。
  “我一直认为,美中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也非常重要。”库恩博士的这句话让我明白,尽管艰难,但库恩及其家人就像“愚公移山”,定要在太平洋上架起一座桥。
  文中图为库恩先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