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看话剧与新时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5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看话剧与新时尚
  王晓鹰
  话剧能和时尚画上等号,这是很多话剧人从没想到的,大喜过望之余也不免有几分忧虑。
  若干年前,我们这些自认为忠实于话剧艺术的导演和演员们,常常把“坚守话剧阵地”当作一句郑重的承诺挂在嘴边,并要为此而自甘清贫和寂寞,言语之间颇有一点悲壮甚至无奈的味道。可现在,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这块需要“坚守”的“阵地”忽然变成许多人想要“抢占”的市场了!因为在今天的大都市里,特别是在北京的年轻人中,进剧场看话剧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看话剧能成为一种新时尚,这无疑是整个中国话剧艺术的一个福音。大批年轻观众追随着这个时尚走进剧场,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看戏带给他们的不同于看电视、看电影、听流行歌曲的独特的愉悦感,他们从近在眼前的鲜活表演中、从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演剧形式中、从犀利跃动的思想火花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活力,而这些也恰恰正是戏剧艺术的独特之处。
  不过我们也意识到,一个新的时尚形成之初,总难免会有些欠缺和偏颇。眼下的“时尚话剧”,常常以轻松娱乐、新奇刺激为基本标识,新近形成的观众群体也常常带着这样的观赏期待走进剧场,殊不知戏剧艺术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除了轻松和新奇之外,戏剧艺术还可以让人感受强烈的情感,让人体味深刻的思想,让人领悟命运和观照灵魂,让人被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激情所震撼、所感召。戏剧艺术带给观众的娱乐和刺激,有些时候是需要观众先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平和下来才能真正获得的。这就像音乐艺术除了流行歌曲以外,还有交响音乐一样。认为不够轻松新奇的话剧已经过时、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误会,看一看那些发达国家的剧院里上演着的戏剧,看一看号称“戏剧之都”其实是“商业戏剧之都”的美国百老汇把2001年度的托尼奖最佳戏剧奖颁给叙事平实、情感沉重的《求证》,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们常说剧场里的戏剧和观众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着一国民众的素养,同时也就会意识到只有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塑造出一个民族的强大形象。
  新世纪的都市青年中新近流行的看话剧的时尚,将会从吃“文化快餐”式的接受渐渐发展到具有较宽眼界和较高品味的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观众多看话剧,看各种各样的话剧,以形成对戏剧艺术较全面的了解和较强的鉴赏力,当然剧场里要有足够多的、各种各样的话剧供他们来看,而在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市场”。话剧艺术必须在剧场中与观众直接交流,一个话剧演出需要有更多观众来观看,这无论从艺术的角度看还是从商业的角度看,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的话剧艺术现在越来越多地引进了“商业运作”和“市场化”的概念,这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不过话剧艺术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般的市场商品,即使作为文化商品,它与别的文化商品也有很大的不同,以我这几年对美国戏剧状况的了解,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当我们说起商业戏剧时常常想当然地以美国戏剧作例子,但事实上除了在纽约百老汇大街上近40个剧场里上演的由商业制作公司制作的戏剧演出被明确定义为“商业戏剧”以外,美国绝大多数的戏剧,包括纽约的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以及其他城市所有的剧院所上演的戏剧,都被称之为“非赢利戏剧”,这种戏剧并不以商业模式运作,也不以赚钱为目的,而是将向社区提供文化服务、向民众介绍戏剧艺术作为宗旨。“非赢利戏剧”以这样“非商业化”的宗旨可以获得国家文化拨款并有权争取社会资助,而演出的票房收入通常只有剧团整个费用的30%—40%甚至更少。在美国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真正的戏剧艺术竟是以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方式存在着,这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我们的“戏剧新时尚”与我们的“市场化”密不可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不能期望“市场化”解决与艺术有关的所有问题。面对着“时尚”与“市场”,戏剧艺术家需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戏剧艺术本身也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品格,这是个矛盾,但也许恰恰因为有了这个矛盾,我们的话剧观众和我们的话剧市场才可能循着健全、良性的路线发展起来。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