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好支书曲木拉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4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好支书曲木拉曲
本报记者 刘裕国
  8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四川凉山深处的昭觉县庆恒村,放眼望去,山野硕果满枝头。短短几年,这个村实现了由贫穷到富裕的跨越,农民人均收入由230元猛增到1250元。村里的彝族同胞围着记者,争先恐后地夸赞支书曲木拉曲,都说他“致富不忘百姓,是一个真正的好支书”。
  处于凉山深处的庆恒村长期贫穷落后。村民住草房、吃洋芋,人饭猪食一口锅,缺水、缺电、不通路。改革开放后,山外的世界热闹起来了,曲木拉曲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了打工生涯。打工3年,他挣回1200元钱,更带回来了勤劳致富的观念。他用这1200元钱买了小猪崽,办起了家庭饲养场。一年后肥猪出栏,净赚3200元。他又用这笔钱办起了一个小酒厂。在全家的苦心经营下,酒厂规模逐步扩大,粮食年年增收,养猪场年出栏肥猪300余头。他又承包耕地、草坡、梨园120余亩,雪梨年产6万公斤以上。曲木拉曲“发”了:拥有固定资产70多万元,年创产值50多万元,年纯收入达8万多元。
  曲木拉曲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户,但他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让乡亲们共同富起来。1996年,曲木拉曲挑起了庆恒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带着支部一班人走家入户,认真分析村里贫穷落后的原因,研究脱贫致富的路子。村里没钱,他垫上3.5万元,修了村支部活动室;召开村民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将村干部的职责分解落实到人,接受全村群众的监督。曲木拉曲知道科技的力量,全力实施科技兴村战略。2000年从苍溪引进优质猕猴桃10000株,去年又新种美国黑李5000株、油桃15000株,并引进果技员、养殖技术员,对全村果农进行培训。村委会还安排6名党员外出学习,掌握了种养、加工技术。在曲木拉曲的带领下,庆恒村14名党员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的骨干。259户村民中,涌现出了47户万元户。砖瓦厂、种养场、水泥电杆厂、饮料加工厂和面条厂等村办企业拔地而起。现在,村级集体经济已经累积到32.5万元。曲木拉曲告诉记者:“物质贫困解决了,咱不能出现精神贫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庆恒村的文化、教育等事业也齐头并进:村里有了广播站、电视差转台,修了卫生院,开办了成人夜校和扫盲班,成人脱盲率达97.5%,近年来的儿童入学率也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上,记者听到曲木拉曲这样一番话:“和沿海相比,我们还差得远哩!咱们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地掌握先进技术,不断地追寻先进生产力,才能带领群众迎头赶上,勤劳致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老百姓的利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