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文明新风满山村——福建省南平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6
第1版(要闻)
专栏:

  文明新风满山村
  ——福建省南平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王亚楠
  福建省南平市针对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下派数千人的干部队伍,在农村基层构筑了相对较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架起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播撒现代文明的火种。记者看到,这里满山遍野苍松翠竹,锥栗、桔柚硕果累累,干部精神振奋,百姓安居乐业。两个文明“一体运作”战略在南平广大农村的成功实践,为新时期农村实现两个文明有机结合,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
  转观念,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南平农村有句俗话,“农民不要多,斗米会唱歌”。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一直是制约南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下派干部进村入户后,将新思想、新观念带到农村,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搞活流通,建立信用,促使农民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邵武市盖竹村是一个偏远的穷村,下派村支书程一森到任后,指着满目青山翠竹启发农民:为什么捧着“金饭碗”却过着苦日子?他从科技兴竹抓起,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500亩高效毛竹示范基地,并建起了竹器加工厂。仅此一项,就为农户增收15万元。看着成片丰产的毛竹和竹业加工带来的效益,农民们信服了,从心底激发起强烈的致富愿望。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这是观念上一个不小的进步。
  打造农村诚信社会,不仅加速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也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在顺昌县白石村,下派村支书刘赛亮把诚信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点来抓。把是否为诚信户,与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挂起钩来,一时间,村里出现了人人讲诚信,户户争信用的可喜现象。观念的转变,使闽北广大农村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读书看报的多了,闲逛赌博的少了;学科学技术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靠科技致富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这种“三多三少”现象,已成为南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送科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近几年来,南平市坚持走科教兴农的发展路子,创造性地建立了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农村的制度。不到三年时间,科技特派员就为闽北农村引进新品种2038个,新技术
  1032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300
  多期,参训农民达30多万人次,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效地促进了南平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稳步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53元,同比增长达8%。
  在南平农村,科技特派员詹夷生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下派的两年多时间里,詹夷生的足迹踏遍了闽北36个乡镇近80个行政村的数十万亩果园,不遗余力地向榛农传授“真经”。他的名字从这山传到那山,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榛仙”。
  与此同时,南平市还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科技服务运行机制。顺昌县元坑镇科技特派员魏学贵1999年下派到秀水村后,从中国农科院引进峰后、京亚等6个优质葡萄新品种,与8户农民签订技术指导协议,互惠互利,捆绑发展,受到农民的欢迎。去年,秀水村农民人均增收400多元。
  近年来,南平市还通过构筑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等形式,引导农产品流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据了解,南平市已建立粮食、蔬菜、竹笋等农产品流通协会210个,发展乡级专业推销员8.5万人,农民经纪人11.5万人,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流通中介组织结构。
  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南平市下派干部到农村后,始终把代表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他们外引内联,上下奔波,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
  南平师专青年讲师张少敏刚下到光泽县吴屯村任支书时,原支书不以为然地说:“我在这里这么久都没干起来,难道你还能行?”然而,正是这个“书生”,走遍了吴屯村的每一个角落,发动群众修筑水泥路,建起了村广播站、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夜校,受到群众的称赞。
  下派干部还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多年悬而未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作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来抓,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顺昌县洋口镇白沙村曾因村干部作风粗暴,村务不公开,引发了越级上访、不交公粮等群体性事件。下派村支书余名辉上任时,有人说他是“坐到火药桶上了”。他团结村两委班子,坚持公开财务收支,取消村级接待,对重大事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协商。干群矛盾化解了,那些原先拒交闭路电视月租费和公粮的村民,也都主动补交了欠款、欠粮。村民对干部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去年全市村级支部换届选举中,下派干部全部以高票当选,82%的人还得了全票。
  树新风,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武夷山枫林村有座风雨飘摇200多年历史的村庙,平时香火不断。下派支书张庚生意识到,要想让枫林村农民富起来,首先应该从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抓起。他带领村干部逐家逐户做工作,改庙堂建书堂。他们拆走菩萨,搬进书柜桌椅,挂上科学家画像。农闲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到书堂里读书看报,娱乐交流。在下派干部的积极倡导、扶持下,近两年,闽北农村已有10万户农家厅堂里搬走了菩萨、神像,挂起了伟人、名人和科学家画像。
  “文化中心户”是邵武市率先在闽北农村建立的以农户为单位,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的家庭宣传文化阵地。南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进行了推广。邵武市庄上村下派支书饶正华进村后,以“中心户”梁水凤家为阵地,经常组织村民学政策、学文化、学技术,收集社情民意,做落后村民的思想工作。“中心户”不仅成为文明新风的传播点,也成了闽北农民实实在在的“精神家园”。
  目前,南平市已建立了“文化中心户”4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乡村干部联系农户、沟通信息、传播知识、服务农民的网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