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在东京体味三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7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在东京体味三十周年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
  中日邦交正常化走到了“而立之年”。30年的风雨历程有太多的体验,使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中日关系的现在和未来。
  邦交30年的岁月只是历史的一瞬,是无数的“现在”铸成的历史。基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对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期待,两国官方和民间都在这个重要年份举办各种活动。以2002“中国年”、“日本年”实行委员会为代表,政府和民间的纪念活动一年之内达200项,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尚无先例。随着邦交正常化纪念日的临近,日本各地及媒体的报道气氛日浓。万余日本国民和百名国会议员聚会北京,与中国人民共同出席和平友好大会。正如桥本前首相所说,这么多的政治家同访一个国家,这在日本对外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日本国民对发展日中友好的热情,显示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经历了民间开路,以民促官,官民并举,水到渠成的历程。抚今追昔,人们更加怀念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不能忘记数十年如一日为两国的友好而奔走的友好团体和热心人士。
  早在新中国诞生的当月就成立的日中友好协会,为两国的友好鼓动呐喊超过半个世纪,今年组织了多次纪念活动。记者8月份在友协本部看到,村冈久平理事长等事务局成员正冒着酷暑,为率领日本太极拳和乒乓球青少年代表团访华做准备。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为日中贸易牵线搭桥数十载,理事长中田庆雄的办公室里,悬挂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与日本友人会见、交往的照片,这是“国贸促”在中日经济交流中留下的巨大足迹。
  日中协会是日本的一个专事日中政治关系的,由政治家和外交、学术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在中国人民的朋友、已故冈崎嘉平太等先生的倡导下,为了表示对过去侵华战争的忏悔和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实践,该协会从1986年至今每年都组织日本人士前往南京植树,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牺牲者,做“绿色的赎罪”之行,他们相信“绿色是全生命之元,世界和平之力”。现任理事长白西绅一郎拿给记者看他们刚出版的第十六部《绿色的赎罪》访华文集,上面记录着日本人士的良知。
  那些并不知名的普通日本人,也尽自己所能,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与理解默默奉献。对于日本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反华噪音,前天一位叫铃木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别看日本国民嘴上不说,他们心里对过去的侵略战争是清楚的,他们对与中国友好是真诚的,切不要相信某些人的乱语胡言。”见到这些当年的小伙子而今白发满头的友好人士,听着那些普通日本人的真心话语,禁不住眼角阵阵发热,他们代表着日本人民的良知,是使日中关系健康发展的脊梁。
  回眸邦交正常化30年,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的社会也今非昔比。记者时隔10多年再赴日本常驻,深感日本社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中日关系也从“热烈干杯”到求真务实,从客气拘束到坦率直言,在相互间的交流、碰撞、融合中,进入了比较冷静地看待对方的时期,两国关系在“三十而立”之年正在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曾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友好人士有许多退居幕后或辞别人世,中日友好事业的传承面临新的课题。尽管有一代代的人事更替,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曲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两国人民对友好的坚定信念。
  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和日本比邻而居,源远流长的交流,近现代史上正反两个方面深刻的经验教训,使中日两个民族的关系非同寻常,“中日友好”有着特殊的含义。日本朋友说,21世纪是理解与交流的世纪,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极为重要,睦邻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惠及亚洲及世界,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宜相亲相倚,莫相轻相疏。
  邓小平曾经指出,“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中日友好不能变也不会变。”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人们在重新体味老人家这句话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