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大山深处有明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8
第7版(国际)
专栏:睦邻边关行 中尼篇之一

  大山深处有明珠
本报记者组
  早就听说樟木是中尼公路上的一颗名珠,但却没料到路是如此难行。我们的越野吉普早上7时就从日喀则启程,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拔4300米—5300米的高山谷地间行驶,放眼两边,尽是些光秃秃不见树木的绵绵岩山。尽管还是炎炎8月,但车上的温度计显示,车外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在1摄氏度—8摄氏度间变幻。傍晚,车过聂拉木县城,进入了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景物也随之一变,群山都披上了绿装。一路上,车轮在石块上颠簸跳动。40公里的路走了近3个小时。晚10时许,记者进入樟木时天已全黑。同样想不到的是,这个边塞小镇在如此深夜依然灯火通明,恍如都市。
  第二天清晨,当记者在朝阳中打量这个小镇时,又多了几分惊讶:一条街市呈“之”字形在山壁间打了几个折,一侧紧紧贴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另一侧面临望不到底的深谷,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山,不见一方平地。远远望去,小城就像是悬在大山腰壁间几方摇摇欲坠的积木。地势虽然险峻,小城却是一派繁荣:各类店铺栉比鳞次,街上车水马龙。如织的人群中不仅有夏尔巴人以及藏族和回族等各族百姓,还可以看到来自尼泊尔、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游客,俨如一个国际小都市。
  边检站的康孟喜政委告诉记者,中尼公路聂拉木段于1965年建成通车,但樟木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1987年之后。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经济建设加快,各类商号店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在口岸有银行、电站、医院、学校、宾馆、外贸等设施机构40多个。樟木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
  陈传凯关长介绍说,近年来中尼边境贸易不断增长,1966年口岸刚成立时,边贸货物总量只有几百吨,贸易额仅为15万元人民币。到2000年贸易额已突破10亿人民币大关,过境人数已达30万人次。中国从尼泊尔进口的主要是面粉、大米、植物油等。尼泊尔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服装、鞋帽、毛毯、玩具和小五金等轻工产品。
  樟木镇辖4个居委会6个村,常住人口仅1100人,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我国夏尔巴人,少数为藏族人。而这里每天的流动人口都在两三千人,他们多是来自甘肃、四川等地的经商者和国内外游客。“夏尔巴人”是藏语,意为“东方人”,有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他们有名无姓,名与藏族相似;能歌善舞,信佛教,也喝酥油茶。来自山区的夏尔巴人特征很明显:男的一般穿着镶了黑边的白色羊毛短外衣,腰间总是别着一把一尺多长的短弯刀。女性则喜穿彩色长袍,戴金玉耳环,多留一条长辫。夏尔巴人长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解放前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解放后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也有不少人以在山中采集贝母、冬虫夏草等草药出售为生。口岸开放后,又有不少人摆脱了苦力生涯经商开店,走上了致富之路。
  走在樟木的大街上,时时可看到夏尔巴人的身影。记者信步走进一家夏尔巴人商店。主人名叫旺堆,30多岁,黑黑的四方脸,总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那约100平方米店铺像是一个名牌专卖店:法国化妆品、瑞士军刀、日本照相机和印度佛像等琳琅满目。问其货源,旺堆说,这里离加德满都很近,才110多公里,打出租车只要50元人民币,他每月都要去那里三四次。然后同其他店主一起租一辆卡车将货物拉回来,900元人民币的运费由大家分担。问他生意如何,他笑了,说每月可收入一两万元人民币,一年赚上10余万人民币没问题。临了还没忘说一句,“我的很多同胞都同我一样,这都是借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