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张左己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系列报告会上说 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8
第4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六大 喜看新成就

张左己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系列报告会上说
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本报北京9月27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中央宣传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今天继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报告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作题为《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报告。
张左己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改革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时期,是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历了新旧体制的重大变革,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张左己说,13年来,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1990年至2001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
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年份保持在3%左右。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年共减少了2400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60%下降到1997年的50%,这是一个标志性意义的变化,表明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张左己说,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3年来,我国在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发展劳动力市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加强。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8万个。1998年至2001年,累计为7200万人次提供了就业服务,成功介绍3900万人次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有3500万人次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张左己说,我国在实现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同时,成功地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流动人口“城市病”,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基本形成,管理服务制度逐步规范,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测算,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劳动者每年寄回家的劳务款在6000亿元以上。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作出了实行“两个确保”、建立“三条保障线”的重大决策。张左己说,经过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张左己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1.4亿人,是1990年参保职工的2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到2002年6月底的99.3%。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水平已从1990年的129元提高到579元。
张左己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增长较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经过提高“三条保障线”标准等措施,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状况逐步改善。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从原先的六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8小时逐步调整到五天工作制,每周工作40小时;法定节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每年形成三个黄金周,职工每年的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休假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丰富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
今天的报告会由中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伍绍祖主持。在京党政军机关和中央金融、企业系统司局级干部7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