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青海变了——青海摄影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8
第9版(摄影)
专栏:

  青海变了
  ——青海摄影日记
  本报记者 蒋铎
  记者8月4日—14日参加了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青海日报组织的“聚焦青海”采访活动。这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摄影记者参加,行程3000多公里。青海确实太大了,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一上车少说几个小时。有一天是从清晨出发,夜里接近零时才到达目的地。西部大开发中青海的变化太大了,她正经历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变,许多工程宏伟壮观,人的观念也今非昔比。青海的建设者太可敬了,青海的巨变,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青海的高原景色雄浑、奇特,美不胜收。还有那丰富的资源……只有短短10天时间,要反映这样一个省,记者确实感到力不从心。这里是记者从采访中的摄影日记节选出的几个片断,以反映青海的一点一滴。(附图片)
  8月5日。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妇女齐永秀自己花钱买票看本民族的民俗表演,乐不可支。
  8月6日。西宁:选购新衣。
8月6日。上海浦东区“手拉手夏令营”的老师和孩子们在西宁市南山公园拍摄当地景色,他们说西宁同想象中的不一样。
  8月7日。李家峡电站的黄河水引起这位记者的关注。青海的势能资源异常丰富,除了已经发电的龙羊峡、李家峡,还有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公伯峡、尼那峡、康杨峡……西宁的电费政策是鼓励多用电。
  8月8日。58岁的王克诚,是1968年上海交大毕业后来青海工作的,一干就是34年。现在他是李家峡发电厂的党委书记。一路上,我们见到了许多像王克诚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老青海”、“老青海”的后代和这一两年来的“新青海”。
  8月8日。青海湖畔:领略高原风光、住藏族帐篷、品尝糌粑和手抓肉、欣赏藏族歌舞……这些来自北京的游客在记者镜头前,高兴得手舞足蹈。
  8月9日。海宴县:原以为青海湖区到处水草丰美,其实不然,现在这里也有大片的沙漠。保护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这是人们在热火朝天地营造防沙障。
  8月9日。乌兰县茶卡镇:恰逢婚礼。新郎为藏族,新娘为蒙古族。青海省有40多个民族。
  8月10日。“‘德令哈’蒙古语是大草原的意思……”导游员说。导游员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她有两个名字,一个叫赵志荣,一个叫才旦丹珠。她说:“干导游虽然很累,但能锻炼人,能发展自己。”
  8月11日。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100万吨钾肥项目主厂房已基本建成。青海有极为丰富的钾肥原料,但我国90%的钾肥靠进口。这个项目的建成,将改变这种状况。
  8月12日。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轨道以每天5公里的速度向前延伸。现已铺设到海拔3500米的纳赤台。
  8月12日。青藏铁路海拔3600米的三岔河特大桥工地:两位来自山东的妻子带着孩子来工地探亲。她们说,由于高原反应,初来时她们感到头疼、头晕、恶心。
  8月14日。西宁机场:三年前,北京—西宁的航班一周只有两个,现在是每天有两至三个航班。除了旅游者,还有许多是谈项目的、做生意的、考察情况的……青海的人气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