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1974 德黑兰 第一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29
第8版(亚运专版)
专栏:亚运新感觉

  温故而知新。
  1974年的德黑兰,印记下中国体育迈入亚运会的第一步。光阴荏苒,28载春秋后,早已是亚洲体坛霸主的中国,对亚运滋味的品尝,已非金牌所能言尽。但每逢大型赛事,追逐“首金”,向来是媒体必争之事。而翻检故纸,重温28年前的那枚中国亚运首金,引出一段沉淀于记忆中的金牌故事,翻做新世纪的“亚运新感觉”,倒也别有一番意味。
1974 德黑兰 第一枪
本报记者 薛原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中年人,身材已发福,言语不疾不徐。他接过记者递过的一张1974年9月3日的《人民日报》复印件,戴上眼镜,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苏之渤,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正是他,在1974年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亚运史上首枚金牌,这枚男子小口径手枪慢射个人金牌,也是那届亚运会决出的第一枚金牌。如今的“老苏”,看着当年对“小苏”的报道,娓娓道来……
“我1965年16岁就入选了国家队,算是挺顺的,成绩也很好。但后来赶上了‘文化大革命’,1969年,被分配到开封联合收割机厂当工人。1973年,为了备战亚运会,又回到北京集训。那之前,自己用铁棍焊了支假枪,晚上没事就举一会儿。”
  “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口号是争总分第三。不过,代表团对我们射击队并没有提什么明确的任务,”苏之渤说。
  1974年9月2日上午9时,第七届亚运会手枪慢射比赛在德黑兰阿里亚梅尔体育中心射击场展开。当时的报道题为:《我国获自选手枪慢射团体和个人第一名我射手表示要向各国运动员学习,为提高亚洲射击水平努力》。新华社报道中这样写道:“……今天,德黑兰的上空万里无云。现代化的射击场内风速为零。自选小口径手枪是难度较大的项目。由祁克发、苏之勃(注:勃字有误)、金谆捌和杨强组成的中国射击队开始打得不够理想。但是,他们沉着镇定,认真发射。每打一发子弹就加以总结,使成绩逐步上升。”
  “当时也很紧张,”苏之渤说:“比赛前一夜没怎么睡,心理压力也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技术动作。”“中东地区气温很高,但也很干燥。比赛时出了汗就蒸发,衣服不会湿,就是要不停地喝水,”他又回忆起一个细节。
  苏之渤提前五分钟打完了全部子弹,成绩为552环。此时,他还不能确定是否已为中国队拿到首枚金牌。直到日本队的大畑政修在最后出现失误,最终打了550环,历史于此定格。亚运会的金牌,第一次挂在了中国选手的胸前。报道中说:“赛后,中国射手苏之勃对记者说:‘我们取得的一点成绩是党的培养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他对伊朗政府和人民为运动员提供很好的生活和训练条件表示感谢。”
  “拿到了金牌心里很激动,当时围上来很多记者,也就是问问心情感想什么的,”苏之渤说:“那会儿的人真是很单纯。那届亚运会我拿了三金一铜,回国后给我发了张奖状,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还号召向我学习。1978年亚运会我又拿了金牌,回来后第一次奖了300元钱,感觉很不错了。”
  “当时有电影厂的同志去了德黑兰,回来后将第七届亚运会赛况制作成电影。我们都去电影院看了片子,挺有意思,”苏之渤说。用电影来宣传亚运会,倒是现在比不了的“待遇”。
  从事射击运动17年之后,1984年,苏之渤退役回到河南省体委,1997年调入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岁月风霜,渐渐掩去了昔日的光芒。如今,人们常常提起许海峰在1984年奥运会上的“破天荒”之举。而1974年,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国体育能够重返亚洲舞台,一举拿下首金,并占据总分前三之位,同样极富开创意义。此后,中国体育真正开始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征程。
  釜山亚运开幕在即,已是五届霸主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新世纪回望雄浑壮阔的征程,遥遥起点处,正是苏之渤打响了第一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